讓學生讀起來,正在越來越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公識。但要讓學生真正讀起來,在師生雙方仍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從教師來講,首先教師要相信學生。不要認為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像溺愛孩子的母親一樣,恨不得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實際上許多事情孩子都能自己解決。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主次,做到“刪繁就簡”,明確給學生什么,要學生會什么,力求一課有一得。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傷其一指,不如斷其一指。只有大膽地放開,才能給學生讀的機會,讀的時間。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學習的妙處,感受學習的樂趣,然后老師給以適當的點撥,必能受到事半功倍的好處,也真正達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境界。
從學生來說,首先要明確誦讀的意義,確實做到愿讀會讀。應該說誦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一環,是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經常誦讀對于培養語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又是思維培養的重要一環,經常誦讀,能使人口齒清楚,思維清晰。不僅如此,它還是強身健體的有效途徑。誦讀能使人精神貫注,充沛,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同學的肺活量,對于增強同學們的身體素質也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這些讀的意義務必讓廣大同學明白,唯如此,才能讓同學們樂讀愿讀。
在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明白“文章不厭百回讀”,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增強自己的語言功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此,在具體誦讀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一, 邊讀邊思
誦讀,不只要動口出聲,更要動腦思考。思考的重點首先是詞語的音形義。詞語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點,脫離了詞語學習,語文學習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但詞語學習絕對不是單純的搬字典,詞典,而是必須放在文本中去學習揣摩。為此,在誦讀中,必須時時留心,為此,需培養學生對詞語的敏感,注意新接觸的詞語,常接觸的詞語的新含義,常接觸但沒有完全掌握,似懂而非的詞語,多翻詞典,提高個人的語言功底。
例如,“言簡意賅是凝練、厚重;言簡意少,卻不過是平淡、單薄。”“賅”的讀音是什么,言簡意賅又是什么意思,便是閱讀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若能夠在誦讀中有意識的培養這種意識,對于提高語文素質,增強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習慣自會起到不同尋常的作用。
掌握了詞語的音形義之后,思考作者的用意,便又成為思考的重點。同樣是上邊的例句,言簡意賅與言簡意少之間 的對比,凝練厚重與平淡單薄 的對仗,都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詞語的能力。
二, 邊讀邊品
品,就是品味文章寫法上的妙處。品文章寫作的技巧,品作者文章的內在含義,品作者內在的情感。
例如,在閱讀《寶玉挨打》中,仔細分析一下寶玉挨打的原因,的確可以感受到一種緊鑼密鼓的氣氛,先是寶玉因為金釧之死而意志消沉遭受賈政責罵,繼而忠順王府來找寶玉打探琪官消息,自然氣的賈政喝令“別走”,而賈政在送王府中人時,又見到賈環亂竄,一加詢問,卻是金釧跳井由于寶玉強奸未遂。真正是屋漏偏遭連陰雨,怎能不招致一場暴風雨呢?而這三個事件,一件接著一件,緊鑼密鼓,挨打這一場大戲也就要上演了。而作者在寶玉挨打這件事上,卻只有簡短的兩個自然段,隨后便又是挨打后眾人的反映。若能體會到作者的用心所在,對提高同學們的鑒賞能力自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時,在閱讀時仔細體會作者的言外之意。例如,在《訴肺腑》中,當湘云在談到寶釵給襲人的首飾時,對寶釵的贊美,更有助于我們認識寶釵的善施小惠,而對黛玉的批評,使我們對黛玉的率真、對愛情的追求又有新的認識。
三讀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學作品的突出特征。誦讀,要借助想象讓作者所描繪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仿佛看得見,摸得著,嗅得到。
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單是看到這個標題,就要在眼前展現出一幅大海的畫面,眼前是一片大海,身后的山坡是滿野的山花,自己的小屋就在山坡上,春風和煦的吹拂著,這是一幅多么動人的畫面。而這幅畫面,便構成了作者的理想境界。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將誦讀者帶進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境界,在給誦讀者以美的享受 的同時,也發展者讀者的思維力。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無疑是想象力作用的結果。
四讀出感情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結晶。誦讀的時候,要細心體會,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情意,讓自己的心一步步貼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使自己和作者達到合二為一的境界。產生讀的不是別人的文章,而是自己的文章的感覺,和主人公共憂共樂。
例如,同樣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我們讀到“陌生人, 我也為你祝福
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愿你在塵世獲的幸福”時,那種美好的祝福,不僅是發自作者內心,仿佛也是發自我們內心。這是我們對每一個人真誠祝愿,也是我們對人類的美好祝愿。飽含感情得加以誦讀,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鑒賞水平,另一方面對于凈化我們的心靈、純潔我們的情操無疑也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
最后,熟讀成誦
在閱讀過程中,有的同學往往淺嘗輒止,粗略看過一遍,便將書放到一旁,甚至看過以后讀起來仍是嗑嗑碰碰,根本談不上掌握。針對這種狀況,必須教導學生樹立熟讀成誦的觀念,懂得“文章不厭百回讀”的道理,反復誦讀,力求爛熟于胸,轉化為個人的知識能力。
讀是積累,是吸收,而背誦則是最好的吸收,最好的積累。沒有足夠的吸收、積累,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尤其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很難提高。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幾乎都是強調一個“熟讀”。應該說眾多的文章大家,學者都是熟讀成誦的能手。
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一環。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樂讀,愿讀,會讀是語文老師務必落實的一項教學任務,而每個學生只有在語文學習中愿讀,會讀,樂讀,才能扎實自己的語文功底,切實提高個人的語文能力。
語文課堂必須讓學生讀起來!
[讓學生讀起來(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小學生教師節的廣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