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衍花 山東省安丘市臨浯初級中學 yuanyanlinwu@126.com
當今世界一流的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美國教授費舍爾認為,“給學生空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空間”,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進行創造。由此,我想到了學生的寫作。寫作就是學生的一種創造。這種創造的成功需要“給學生空間”。寫作,源于一種生命的覺醒,源于心靈對世界、對人的一種驚喜和感悟,源于對自身情感、自身經驗的一種珍惜。因此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一個人個性與人格的體現。只有有足夠的空間,深入生活,觀察自然,洞察社會,了解歷史,并堅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學生的筆端才能流淌出有靈性和活力的歡歌。寫作才會成為學生表達情感、展現美景、認識世界的一種需要。讓學生寫作時感受到心靈溝通、感情宣泄的快樂,感受到發現真理的自豪,就要給學生一片藍天,讓學生思想自由放飛。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課堂--學生張揚個性的陣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寫作課上的運用,可充分體現以人為主、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把學生放在與教師平等的地位上。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就要求教師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平臺,建立合作寫作的機制,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具體操作是:先按順序分好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然后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吧。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我們必須把自己變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師懷著一顆童心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去發現他們的興趣,發現他們的需要,解決他們的疑問。
學生最想寫一個什么題目?老師可以提供一個,組員相互討論可以產生幾個命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想寫的。
采用哪些素材?小組成員把自己收集的、積累的、或想象的都寫出來吧,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現自己,可以資源共享。
怎樣寫?在擁有了大量素材、開通了廣闊思路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獨立成文,在文中盡情發揮,張揚個性。
怎樣交流?每個小組選出對外交流篇目,每位小作者有感情的朗讀給大家聽,那可是表現自己的好機會呀!聽著別人的美文,羨慕、感動、激發,在學生中產生。
怎樣講評?小組再根據交流情況進行講評。寫批語不只是老師的專利呀!也是學生展現自我的良機呀!只要你說的是真心話,那就任意揮灑吧,你一言我一語,百家爭鳴,當小老師打批語的感覺,更讓學生感到了瀟灑走一會的快樂。
老師再根據作文情況,將優秀作文推薦張貼在“芳草園”中;或將寫得不成功的作文個別指導。你看,寫作的喜悅,成功的自豪,表現的激動,哪一個學生不躍躍欲試呢?
講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
“看到老師站在高高的講臺上,自由揮灑,盡情流暢地講課,我是多么羨慕呀,什么時候,我也能走上講臺。”看到學生作文中發自肺腑的話,我眼前一亮,何不讓學生走上講臺,體驗一下展現自我的感覺?于是,每次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講臺上就有了學生讀美文、朗誦習作、講故事的身影。這一切都是讓課代表安排每個學習小組的小組長組織的。那天,剛學完了《藤野先生》,我進教室,聽到一個學生正在讀人物描寫片段:在大街上,有一個乞兒,他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叫“銀行”。他總是穿著破舊的衣服,臟兮兮的。他和我們一般年齡,但由于長期的營養不良,他的臉上沒有我們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光澤,又黃又瘦,但他見人總是笑嘻嘻的。他向人乞討,從不計較,別人給他一棵蔥,一塊咸菜,一半饅頭,他都很滿意。他從沒上過學,好像缺個心眼。可是聽別人說,每次要飯后,他自己先不吃,總要先回家給他的傻子娘吃……這個學生是受《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啟發,學習魯迅先生描寫人物的方法,表現人物的外在特點和內在品質,經過細心觀察、了解,而寫出了這個作文片斷。當學生們聽著他朗讀時,就體驗到了對于觀察、思考的迷戀,于是激發了在創作上嘗試一下,展示一下自己的欲望。以后的日子,我聽到了更多的同學在講臺上朗讀的美文。我發現,講臺,已成了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在這里,學生可以宣泄情感,贊美事物,闡明道理,表達理想……在這里,學生可以展現自己課外閱讀的成果,可以朗誦自己寫的詩歌……
蘇霍姆林斯基說:“創作是獨立思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兒童認識到自己思考的歡樂,體驗到一個創作者的精神上的滿足。”而歡樂和滿足,又是激發學生繼續創作的誘因。讓學生走上講臺吧,給他勇氣,給他信心,給他機會,在這里,他對生活會有新的感受,他對未來會有新的希望,他對人生會有新的思考……從這里,他將會走上人生成功的大舞臺。
大自然--學生展翅飛翔的佳境
“嗬!那一望無垠的田野,牽著我的思緒,飄得很遠很遠,象三月風中的紙鳶。極遠處是朦朧的地平線,跟天連在一起;腳下是黃綠相間的田野,黃的土壤,綠的麥苗,看上去令人心曠神怡。麥苗正在展現它生命的活力,鼓足了勁,爭相生長。那片片綠色,悠長悠長的。透過那綠色,我好像看到了金黃,看到了收獲,看到了喜悅。此時,耳邊也仿佛想起了舒緩輕柔的樂曲。一股靈氣,飄忽在這迷人的春光中,輕觸著人們的心弦,讓人覺得似近,似遠,似無,似有,這是一種說不清的奇妙,享不盡的舒坦。我好像不再是我,而成了一絲風,一點綠……哦,春天,萬物在你的愛撫下,有了活力,有了希望……”“正是有了春天的播種,夏天的孕育,才有秋天的收獲。十六歲的我,在這富有生機活力的春天里,該怎樣播種希望呢?哦!是春天給了我答案。我摩拳擦掌,大踏步向學校走去,我將收獲六月。”這是我的學生發表在作文報上的一篇作文的片段。那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我領著學生踏青后,學生李浩寫的一篇習作。在繁忙的學習之余,在中考的壓力下,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讓心靈得到釋放,觀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的對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從文中可以看出,親吻自然讓他有了豐富的想象,觸發了他新的情感。那是因為他對自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試想,如果沒有這次經歷,它只是閉門造車,能寫出這種真切感受來嗎?偉大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因此,我認為作文教學,還應該把學生置入大社會、大自然中。否則,他們的腦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沒有色彩,沒有生機,唯有老師、家長是他們的影子,導致學生在寫作時,把心靈溝通,感情宣泄、抒發感情的快樂,變成言不由衷,動輒被咎的痛苦。
課外閱讀--學生遠洋航行的風帆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風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的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嘗倒這種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個敢于獨自闖進人類智慧的無際海洋的勇士。”
如果學生只囿于課本,沒有課外閱讀,他的知識是狹窄的、僵化的。只有加強課外閱讀,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給學生一個讀書的平臺,每周擠出兩節課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每天讓學生利用間隙讀至少十頁書。讓他們欣賞名著,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仰慕的英雄,崇拜的偶像;讓他們摘錄精彩片斷,積累名言警句,讓他們寫出讀書體會;讓他們從中找到閱讀的快樂。讓學生的生活里,有書籍相伴;讓學生每天閱讀,感到就好像與古今中外的名人對話。這樣,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浸染,人格的影響,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底蘊,深化了他們的思想,凈化了他們的靈魂。在此基礎上寫作,怎能不掀起美麗的浪花?
總之,給學生一片藍天,他會更多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類的渺小與偉大……也許,他在這自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時,不經意的發現會成就他的一生。這就是語文的魅力,因為寫作也是做人。
參考文獻
《給教師的建議》《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國教育報》
作者郵箱: linwuyuanyan@126.com
[給學生一片藍天 讓學生放飛思想--淺談作文教學(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期末給學生的評語
10.送給學生的生日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