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 “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
心理學認為: 情緒是智力的高級組織者; “親其師, 則信其道”的“親”、 “信”則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心理分析的內容。這些話語都表明成功的教育必然來自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與升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及教學工作,讓我對利用情感因素輔助教育教學達標這一經驗有較真切的感受--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育觀念,學會尊重學生、賞識學生、鼓勵學生、相信學生,用情感來潤滑和推動教育教學目標的達到。
一、用真誠、寬容架設溝通學生情感的橋梁,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心理學認為: 滿足人們對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所期望的目標前進。 因此教師要努力用真誠去尊重學生、賞識學生,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并達到“親其師”及“仰之彌高”的效果 。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者除了要精心設計好教學目標、結構、方法等環節外,還要積極培養健康的學習心態并“因類善教”。如對基礎差、有過失的學生, 我們應明白: 生命在成長, 生命在他無心的過錯中成長,而對這樣的生命,要“突然眼前一亮, 生發一種全新的感覺”的認識境界。用真誠與寬容去與學生溝通,讓他們也嘗試到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另外,教師要注意調控好個人的情緒,不要隨意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帶進教室, 而應“依文而哀,緣文而樂”,用文章的思想感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感與之共鳴。這樣挖掘出師生的情感因素會輔助教育教學目標的更好達到。
二、調控課堂,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平等的教育環境能促使學生進發出想象力、創造力的火花。課堂氣氛綜合體現師生在課堂中的情感狀態、學習態度等。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形成有人情味的教學個性;教師要重視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
課堂氣氛民主平等和諧與否,直接關系著教育教學目的是否易于被學生接受,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好與壞,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設計和促進一種民主、活潑的適合于學生情感需要的融洽氛圍。課堂上多用褒揚性、禮貌性、肯定性的話語,如:你的看法是怎樣的?請坐下繼續思考,你會有新的突破的。……
有人曾說: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商量的語氣, 親切的微笑,贊許的目光,信任的眼神,肯定的手勢往往都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萌發, 真正達到“信其道”而“鉆之彌堅”的效果。事實上,即便是教師私底下與學生的一次平等交談抑或鼓勵,其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更不用說教師在課堂上公開對學生的鼓勵、贊許。
三、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原則。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那么我們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引導他什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課堂絕不能限于教師的“說教”。如果課堂教學不能使學
生經常開口交流,學生思維不活躍,哪里談得上創新思維, 大膽主動精神的素質培養呢?學生上課讀書經常處于“悶聲不響”的狀態,其表現欲即會受到壓抑,口頭、書面表達都不會有聲有色地圍繞中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是有背于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原則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圍繞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充分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一些切合實際而又能夠引起不同意見的問題讓學生辨論,可以分組討論然后互相交流,也可以互相交流后發表個人觀點,暢所欲言。教師再抓住契機以點撥,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無拘無束的氣氛中進行交談和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發表意見和聆聽別人見解的機會。
而這一步,不再單單是“親其師”了,而且親其環境,這更有利于教育教學目的的順利到達。
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內容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應有所改變,親其師中親的成分在現代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也應相應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良好的教學情緒,積極的教學情感,不僅能正常發揮教師的業務水平, 而且能喚醒學生愉快的情緒體驗,使之精力充沛,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
參考書目《教育走向生本》郭思樂
[淺談親其師(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孝親尊師演講稿
2.孝親尊師的演講稿
7.猜成語其答案大全
10.孝親尊師小故事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