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這是毋庸置疑的。語文與其他學科不一樣,主要是靠學得、習得,而不是教得。圍繞“聽說讀寫”,教師反復的教,學生學會得很少;一道題目,知道了答案,但從真正掌握的意義上說,還是不會。數理化追求的是標準,而語文追求的卻是妙趣。妙趣從何而來?自然就是在和文本的的對話中,,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對語言文字有了靈敏的感覺及準確全面的了解,深入體會到語言文字負載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感情,能切身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精湛與魅力,繼而真正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簡言之,語文課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鑒賞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讓篇篇都具有誘惑力,課課都有新鮮感。
學習任何一篇課文,不管怎樣體裁,都要至少解決四個問題: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的?寫得怎么樣?學習任何一篇課文,不管抽象具體,都要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線索。語文課的“三感”,必須以讀作為手段,落實在以上四個問題的解決中。比如說,《一張車票》的教學,這是一篇小小說,短小精悍,情節集中,內容無需肢解,先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白,通過寫人、敘事表明防微杜漸的主旨,從而思想上得到啟迪,情感受到熏陶,(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揣摩,)此外,還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從中領略到細膩的心理刻畫,巧設懸念帶給人的強烈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妙點賞析),當然,在再三的咀嚼文字時,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也切實的得到提高。具體而言:
一、 語感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形成良好的語感”,而這語感的形成必須在語言實踐、反復的語言操作中獲得。就像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的。唯有把從生活中得到的點點滴滴感受,結合具體的語言文字,這才會有更深的理解。”夏丏尊也曾說:“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僅僅代表紅色,夜不一定就是晝的反義,田園不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只就是春天的雨。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那么在一節課上,如何訓練語感?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長”。只有讀才是準確而深刻的體味、領略語言文字意蘊和情味的好方法。教有千法,讀為上策。一定要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興趣,產生對文本的親切感、認同感,讓學生有強烈的誦讀意識,尤其是講讀課文至少要讀三遍以上,養成自我誦讀的良好習慣: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好的句段應熟讀成誦。在此基礎上,再把讀與思結合起來,才能對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處的賞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覺的感受,這種感覺,是死記硬背所達不到的,也是老師替代不了的。
例如:小小說《一張車票》,我安排四次閱讀,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讀出層次,這是了解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屬于認知性閱讀。然后,是分角色朗讀,這是重點揣摩文本的情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是理解性閱讀。接著是賞讀,要求學生從文中發現疑難問題,發現作者的藝術匠心。這是評價性閱讀。最后,安排一段時事資料的閱讀,作為創造性閱讀,拓寬和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我想,在這樣完整的閱讀實踐中,學生一定會通過反復閱讀,細心咀嚼,最終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從而思維得到鍛煉,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切實得到提高。
二、情感
語文是百科之母,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包羅萬象,濃縮人生。情感是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作家,就沒有文學作品。因此閱讀也就成為比較復雜的一項心智活動。它既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是與文中思想的碰撞,與作者感情的交流。我們在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通過語言這個載體,對學生授予的不僅僅是系統知識點,更多的是借形載神,對學生予以情感上的滲透和熏陶。“物質的陽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們的肌膚一時;只有精神的陽光才能照臨他們心靈的隱秘之處,才能暖透他們的一身一世"。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的不斷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機讓學生走近作品,和作者產生共鳴,感受現實世界的人文情懷。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閱讀文本的同時,尋求與閱讀文本相關聯的生活領域,體驗文本學習的現實意義,最終走向對生活的閱讀。
《一張車票》中,作者細膩的刻畫了一位母親的懺悔、痛苦、羞愧的感情,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子女忽略小事,最終自嘗苦果的道理。在與母親共同體驗那種痛苦時,這對于學生思想上是一種警醒,心靈上是一種凈化。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張車票買不買不是件小事,而是關系到思想品德的大事,愛占小便宜,不防微杜漸可能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斷送自己的前程。隨后,讓學生走出文本,就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比例上漲的社會現象,談自己的看法,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嚴于律己的必要性,“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從而得到積極的情感濡染,豐富文本的精神內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 美感
當代中學生是一個熱情激蕩、天性愛美的群體,她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作為融科學性、文學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語文課,理應肩負起培養青少年必要的審美能力的重任。作為真善美的價值統一體,語文課在美育領域更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為學生展現了一個璀璨奪目的美的世界,語文教學過程就應該是讓學生體驗美的過程,理想境界之美、藝術形象之美、文章結構之美、風格情調之美、語言形式之美等等。如何帶領學生發現美,感受到美?首要的是讓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自覺地站在評判者的高度對作品加以審視。在反復的吟誦美讀中,讓他們能從字的平面中揣摩體會內在的神妙,再現凸起于文字之上的美好形象。在比較辨析中能批文入境,循境入情,感受到文章遣詞造句的特色。
《一張車票》的教學中,可以首先讓學生畫出認為用的好的詞語,表達力強的句子,再說出文章最感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及原因。還可以讓他們思考:如果去掉大量的心理刻畫,表達效果怎樣?為什么不直接交待母親懺悔的原因?經過一系列的啟發引導,學生自然也就感覺到本文的獨特的魅力:人物上的細膩刻畫,情節上的巧設懸念,內容上的以小見大,主體上的沉重深刻-------而這些,往往都是我們同學在寫作上最難做到的。在美的欣賞之后,當然就會在自己筆下有美的創造,老師適時地安排想象作文《從一張車票說起--一個母親的懺悔》,要求一定要有細膩的心理刻畫,這就促使學生把別人的言語和思維規律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搭建了讓學生創造美的舞臺。
綜上所述,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習慣,就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理解,重視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資源,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大讀書,讀大書;好讀書,讀好書。” ,讓語文教學妙趣橫生,讓學生的文化素養真正得到提高。
[語文課要培養學生三感--語感、情感、美感(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3.情感類廣播稿例文
4.優美感悟句子精選
7.不忘初心教師演講稿三篇
8.教師節祝福語感謝老師的話
10.情感讀本讀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