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橋中學 姚流齊
今年上半年,“武俠小說”即將進入高一語文新教材(讀本)一事,在網上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于今,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各地高一新生,也早已拿到并開始使用新教材了。面對收有武俠小說的新教材(讀本),師生們又作何感想呢?本人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也想就此事談談個人的淺見。
從網上看,持反對意見者的理由有四:1、俠義文化是人治社會的產物,而現在已經是法治社會,俠義精神過時了,落伍了。2、對心智尚未健全、又喜歡盲目模仿的中學生宣揚俠義精神是非常危險的,有誤導之嫌。3、比武俠小說更具人文性、文學性、更經典的作品多的是,何必一定要在教材中選入武俠小說呢?4、即使武俠小說要入選教材,也應該選名家名作。而金庸的《神雕俠侶》(片段)是名家而非名作,王度廬的《臥虎藏龍》(片段)則既非名家,也非名作,應該以另外的作品替代。
我的觀點是,入選誰的和什么作品當然各自會有不同的標準,但就“應不應該入選武俠小說進教材”這一點而言,我個人是持肯定意見的。理由如下:
1、俠義文化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可以說源遠流長,影響深廣。從《春秋》、《左傳》到太史公的《史記》,從唐宋傳奇到明清小說,從近代俠義公案小說到當代以五大家“金古黃梁溫”(金庸、古龍、黃易、梁羽生、溫瑞安)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可以說是史不絕書,家喻戶曉。歷代史學家、文學家筆下的俠義形象及其英雄傳奇,更是代代相傳,婦孺皆知。歷代的中下層人民更是從專諸、聶政、荊軻、預讓、朱家、郭解、虬髯客、魯智深、白玉堂……這些英雄身上學習行俠仗義的做人方式和剛勇尚武的入世精神的。可以說,俠義文化已經滲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和血液里,成了中華民族急公好義、不畏強權等集體性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教育代代相傳,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武俠小說入選課本不僅是完全應該的,而且是十分必需的。
2、法制社會要不要俠義精神?我個人認為:完全需要。這是因為:
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語)。武俠小說宣揚的“大是大非、大仁大義”所包含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之源,無論何時都不能丟掉。象郭靖的反金抗元,張無忌的“驅除韃虜”,蕭峰的抗擊遼夏,陳家駱的“反清復明”,無不代表了當時中下層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尤其是象郭靖,在軍民抗元最激烈的襄陽之戰中,置即將生產的妻女于不顧,迅速趕赴前線,參與保衛襄陽的殊死搏斗。象這種“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倍趨之”、“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在“言必及利”、不知愛國為何物的當今社會,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應該是十分生動、十分難得、也十分有益的教材。它遠比空洞的說教、生硬的政治術語的堆積,更能打動青少年學生的心。網上披露:前不久某中學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特地組織學生觀看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史料片《屠城血證》,目的是對中學生進行“勿忘國恥、愛我中華”的傳統教育,但當學生們看到一平民被日軍燒得滿地打滾慘叫時,竟哄堂大笑,令組織者尷尬不已。中學生最崇拜的影視紅星之一的趙薇的“軍旗裝事件”,楊丞琳在媒體上大量的媚日言論,正如某位網民一針見血指出的那樣:歷史知識的欠缺只是一個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是金錢的光輝,迷住了理智的雙眼,是愛國主義對拜金主義的又一次慘敗!而武俠小說卻能生動的補上愛國主義這一課!
②“嫉惡如仇、除暴安良”的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尤為欠缺。俠士們身上那種不畏強暴,蔑視強權,反抗強權的精神,及其體現的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的精神,在當今社會法制尚不健全,“強權橫行無忌,弱者求告無門”還時有所見的情況下,尤其需要那種正氣凜然,面對強權敢于拍案而起,“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英雄氣概和果敢行為,而不是趨炎附勢、阿諛奉承,蠅營狗茍之徒。正義、正氣、正直,培養和朔造這些健全的人格,正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們肩負的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邁精神。這是眾所公認的俠義精神最主要、也是最閃光的一面。這種精神與“看客”心理,與站干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零度感情的個人主義是截然相反的。象“一人落水,眾人圍觀”,“一人跳樓,眾催快跳”這樣令人痛心的事件在社會上一再重演,正氣蕩然無存,丑惡公然橫行。這樣的社會現象對中學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他們從小接受的、老師反復教育的助人為樂精神對他們的作用。這也就是人們所謂的“5-2=0”現象。要消除人情冷漠、世態炎涼,學校教育必不可少;而武俠小說的入選教材則應該是個不錯的嘗試。
④“輕生重諾、仗義疏財”的人本主義精神在當今社會也非常重要。由于人文主義的缺失,拜金主義的泛濫成災,背信棄義,見利忘義,在當今社會已經是屢見不鮮、見慣不怪的事了。不僅社會上蒙坑拐騙、假冒偽劣橫行,連一向被視為所謂“凈土”的學校于今也不能幸免。作業抄襲,考試作弊,撒謊耍滑者比比皆是。網上有這樣兩個案例:有一個老人節衣縮食,資助了幾十名貧困學子考上了大學,可是這些已經考上大學的“天之驕子”們卻從此“黃鶴一去不復返”,幾年過去了竟沒有一個人跟他聯系過,令老人唏噓不已。香港某著名藝人熱心資助了大批貧困學子,可是當他病重住院時,竟沒有一個受助者來看望他,更有甚者,還有人把信寫到醫院,責備他“資助人不能善始善終”。這些消息讀之令人心痛。中國古人講究“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俠士們更是追求“有恩必報,言出必行”,“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后悔。”所多的是“一飯之恩必報,滴水之助不忘”的義士,是獨行萬里為允朋友一諾的大丈夫!象《射雕英雄傳》中的江南七俠和邱處機道長為履行撫養抗金義士之后的義務,甘愿苦等十八年以踐“嘉興比武”之約,即是典型例子。這些重義、誠信的實例,對走向理智的青少年學生應該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3、俠士們驚天動地的業績,狂狷豪邁的英雄氣概,灑脫不羈的氣度風骨……對于崇尚自由,喜好摹仿的青少年學生當然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但是否能作為反對武俠小說入教材的理由呢?我覺得這是因噎廢食,是站不住腳的理由。我們總不能因為有的學生看了《少林寺》想出家當和尚,看了《還珠格格》想象小燕子那樣離家出走,就反對拍攝電視電影《少林寺》、《還珠格格》吧!即使不入選教材,武俠、言情小說在中學生中的流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倒不如入選教材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的閱讀它們呢。
4、武俠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直接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優良傳統,非常符合民族閱讀心理,同時能夠給想象豐富的青少年學生以極大的馳騁想象的空間。武俠小說對各路高手奇人的描繪,對“羈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不同地域風光景物的描寫,以及書中包含的歷史知識,忠孝節義,詩詞曲賦,琴棋書畫等,都是一般教材中接觸不到的,正被我們有意無意中丟失遺忘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武俠小說保存傳統文化之功“善莫大焉”!而武俠小說入教材,又為我們讓中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推開了一扇窗口,我們有什么理由反對這種“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呢?金庸說過:“閱讀武俠小說對于中學生學習中文很有幫助,就是外國留學生想學中文,也可以看看武俠小說。”
至于作為教材,選名人名作理所當然。有人認為入選的金庸的《神雕俠侶》(片段),王度廬的《臥虎藏龍》(片段)不夠經典,這其實是個眼光和看法的問題,在學術上當然是可以存在不同意見的。象新加坡的華文教材中就選的是金庸的《射雕英雄傳》(片段)。
古龍曾經說過:“一件東西的存在必有它存在的價值。而武俠小說不但存在,而且已經存在了很久了。”綜上所述,我認為武俠小說進教材是一件大好事。如何“用好教材”才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認真著重探討的問題。
E-mail:laoyao6891@163.com 手機:13813672021
作者郵箱: laoyao6891@163.com
[武俠小說進教材之我見(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武俠之我見
2.新進教師自我介紹
3.初中微型武俠小說作文
8.中學先進教師的思想匯報
9.先進教師思想匯報范文
10.創新創業之我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