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課內文言文知識復習舉要(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2-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北漢川實驗中學 王健龍 郵編:í431600

          一、通假字集錄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孰為女多知乎--知:同 “智”

          4、望桓候而還走--還:同“旋”,回轉,掉轉

          5、湯熨之所及也--湯:同“燙”,用熱水焐

          6、火齊之所及也--齊:同“劑”

          7、止有剩骨--止:通“只”

          8、日知其所亡--亡:同“無”

          9、屏棄而不用--屏:通“摒”

          10、對鏡帖花黃--帖:同“貼”

          11、出門看火伴--火:通“伙”

          12、但手熟爾--爾:同“耳”,罷了

          13、爭渡--爭:通“怎”

          14、路轉溪頭忽見--見:通“現”

          15、滿坐寂然--坐:同“座”

          16、日扳仲永--扳:同“攀”,牽、引

          17、始一反焉--反:同“返”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19、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

          20、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21、問渠那得清如許--那:同“哪”,怎么

          22、最喜小兒亡賴--亡:同“無”

          23、略無闕處--闕:同“缺”

          24、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25、儐者更道--道:通“導”,引導

          26、縛者曷為者也--曷:同“何”

          27、圣人非所與熙也--熙:同“嬉”,開玩笑

          28、輯以翡翠--輯:通“緝”,連綴

          29、此何遽不為福乎--遽:同“詎”,豈

          30、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31、公輸盤詘--詘:通“拙”,折服

          32、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擋

          33、八分有奇--有:通“又”

          3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35、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稱

          36、蓋簡桃核--簡:通“揀”,挑選

          37、故不錯意也--錯:通“措”

          38、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

          39、裁如星點--裁:通“才”,僅僅

          40、發閭左謫戌漁陽--謫:通“謫”

          41、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

          4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3、身被堅執銳--被:通“披”

          44、食馬者--食:通“飼”,喂

          45、才美不外見--見:通“現”

          46、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疑問

          47、盡其材--材:通“才”

          48、自余為戮人--戮:通“戮”,遭貶謫

          49、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曬

          50、親戚之所畔--畔:通“叛”

          5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53、衡于慮--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54、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

          55、百廢具興--具:同“俱”,全,皆

          56、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同“矚

          57、持其貲去--貲:通“資”,資財

          58、尊君在不--不:同“否”

          59、玉盤珍饈直萬錢--直:同“值”

          60、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6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6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6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同“德”,感激

          64、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

          65、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66、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67、小惠未徧--徧:同“遍”,普及,普遍

          68、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

          69、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

          70、雞棲于桀--桀:通“橛”,為棲雞做的木架

          二、一詞多義選錄

          1、次:編次 皆次當行

          駐扎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停泊 次北固山下

          2、城:內城 三里之城

          城墻 城非不高也

          3、稱:chēng稱贊 流輩皆稱其賢

          chèn符合 相稱 稱其氣之小大

          4、負:憑依 負勢競上

          背 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5、拂:fú不順 行拂亂其所為

          bì輔弼 輔佐 入則無法家拂士

          6、國:國都 去國懷鄉

          國家 國恒亡

          國防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7、觀:看 觀賞 予觀夫巴陵勝狀

          景色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8、冠:guān帽子 既加冠

          guàn為眾人之首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9、更:gēng更替 更相慶

          gèn重新 更加 即更刮目相待

          gēng改變 儐者更道

          10、惠:恩惠 大王加惠

          聰明 甚矣,汝之不惠

          11、患:憂慮 無凍餒之患矣

          禍害 為鄉里所患

          12、絕:停止 往來不絕者

          與世隔絕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到極點 以為妙絕

          13、角:做法事用的號角(名詞) 鳴角振鈴

          旋轉號角(動詞) 且角且走

          14、疾:快 不以疾也

          小病 君有疾在腠理

          15、將:jiàng將領 則命一上將將前荊州之軍

          jing率領 則命一上將將前荊州之軍

          或許 將非鬼也

          扶持 出郭相扶將

          16、類:類,類推事理 不可謂知類

          種類 為與此同類

          像 佛印絕類彌勒

          17、市:集市 人煙市肆

          買(動詞) 愿為市鞍馬

          18、數:shuò屢次 扶蘇以數諫故

          shù幾,幾個 率數萬人

          sh計算 不可勝數

          19、舍:sh舍棄 不舍晝夜

          離開 使舍船

          shè房屋 屋舍儼然

          20、食:shí吃 食不飽,力不足,才不美外見

          吃一頓 一食或盡粟一石

          s喂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說:shu勸說 或說處殺虎斬蛟

          shuō陳述 解釋 請說之

          yuè通“悅”,喜歡,高興,不亦說乎

          22、徒:空,光 免冠徒跣

          僅,只 徒以有先生也

          23、危:高 危樓一座

          正 正襟危坐

          24、謝:致意 為我謝曰

          道歉 長跪當謝之

          25、遺:y遺留 以光先帝遺德

          wèi給予 是以先帝簡撥以遺陛下

          26、延:迎接,引進 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邀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27、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飛來山上千尋塔

          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28、應:yīng應該 不應有恨

          yng答應 理睬 桓候不應

          響應 宜多應者

          應征 急應河陽役

          29、易:改變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交換 以大易小

          容易 天下事有難易乎

          買 易之以百金

          30、屬:連續 屬引凄異

          類似 神情與蘇黃不屬

          類 桑竹之屬

          三、重要虛詞簡釋

          1、代詞

          A、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她,它(們)。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之:代孔文子)。

          B、指示代詞,譯為“這”“此”。誨女知之平(之:代這個道理)。

          2、助詞

          A、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水陸草木之花(表領屬關系,譯為“的”)

          B、用在主謂短詞中,取消句子獨立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賓語提前的標志,有強調作用。何陋之有?

          D、湊足音節,無義。悵恨久之。

          3、動詞:譯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輟耕之壟上(去、往)。

          1、那么 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就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3、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

          連詞

          1、表順接

          A、表順承關系,譯為“然后、就、便”。斫而為琴 弦而鼓之

          B、表遞進關系,相當于“并且”。學而時習之

          C、連接狀語和謂語,譯為“著”地。匣而埋諸土

          D、表順承關系,可不譯。貴人過而見之

          E、表修飾,狀語與中心語之間,譯為“地”。漫漫而游

          F、表并列關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轉接,相當于“卻”“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

          1、疑問代詞,“怎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2、兼詞,相當于“于之”。必有我師焉(焉:在里面)

          3、語氣詞,用于陳述句后。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于句尾,表停頓,相當于“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詞,無義。因以為號焉

          1、第三人稱代詞,表示領有。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其實味不同(它們的)。

          2、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這”“其中的”。其鳥昏與庸無以異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其如土石何?

          1、指示代詞,“這樣”“那樣”。吳廣以為然

          2、是的,對的。昭陽以為然

          3、轉折詞,然而,但是。然往來視之

          4、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環堵蕭然。

          1、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

          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貧者語于富者(……的人)。

          2、放在主語后,引出判斷,“……者……也”譯為“是”。陳勝者,陽城人也。

          四、重點篇章簡解

          1、▲《三峽》全文共四段

          山-①段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②段寫三峽夏季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水-③段寫三峽春冬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④段寫三峽秋季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一層:“……阻絕”概括水勢險惡

          ②段

          二層:以“王命急宣”的特例寫水速快

          2、▲《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個層次

          一層:交待尋友訪寺的時間和原因(記敘)

          二層:寫庭中月景(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新穎)(描寫)

          三層:抒發內心感受,表現曠達胸襟(抒情)

          3、▲《五柳先生傳》全文共兩段:

          ①段寫五柳先生的性格、愛好及日常生活,表現了他“不慕榮利”不流于世俗的志向和追求。

          ②段評價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以詩畫自娛的灑脫情態。

          五柳先生的性格:閑靜少語,不慕榮利。引見黔婁之妻言,說明了作者的生活態度。

          4、《小石潭記》生動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全文共五段:

          ①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概貌。(移步換景)

          ②描寫潭中的游魚(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③寫小石潭的水源及遠望之景。

          ④寫潭上的環境,借景抒情。

          ⑤交代同游的人。

          5、《觀潮》本文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全文共四段

          ①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總分總,形、色、聲、勢);②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③寫弄潮兒的英姿;④寫觀潮人數多。(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

          6、《公輸》閱讀“子墨子見王,曰……為與此同類”此部分的內容:寫墨子指責楚王企圖攻宋的不智行為,可分兩部分:①運用三個比喻句,說三件違反常情的可笑事情,誘使楚王就范。②運用三個對比的排比句,將楚國的特產豐富與宋國的物資貧乏作鮮明的比較,從而推出楚國攻宋是“與此同類”的結論。

          7、《核舟記》第一、二、三段:①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藝以及核舟的由來和內容;②先總說核舟的長短、大小,后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表現核舟雕工之精致;③寫船頭三個主要人物的狀貌神情。

          8、《唐睢不辱使命》共四段:

          (一)①寫唐睢出使秦國的背景

          (二)唐睢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②寫唐睢揭穿秦王利誘的騙局;③寫唐睢反擊秦王的威脅、恫嚇;④寫唐睢出使的結局:秦王被折服,安陵國得以保全。

          9、▲《始得西山宴游記》全文共兩段:

          ①寫作者被貶后寄情山水的抑悶之情(概寫),末句點出主旨,引出下文;②著力描述初始宴游西山登臨山頂后縱目所視及自己的感受(特寫,比照、映襯,初望-細望-遠望)。

          第一段分四層:一層(自余……恒惴粟)寫獲罪謫居的心態

          二層(日與……無遠不到)寫漫游

          三層(到則……起而歸)寫游賞的率性

          四層(以為……怪特)點出主旨,引出下文

          10、▲《馬說》第一、二、三段:①從千里馬與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才能的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②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不知馬”;③歸納全文中心,對“食馬者”的無知妄說進行辛辣的嘲諷。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第一段:點明題意,從正面立論,斷言董生此行“必有合”;

          第二段:委婉說出寫序本意,以“風俗與化移易”為據,轉說未必“有合”。

          第三段: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辦兩件事,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告誡董生不當游河北。

          12、▲《與朱元思書》全文共三段,基本格局是先總后分:

          ①段:總寫奇山異水,分兩層:一、(……任意東西)寫景,敘事;二、交代游覽全程,表達贊美之情;

          ②段分寫“異水”,分兩層:一(……直視無礙)寫流勢緩慢處情景;二、寫流勢湍急處之景。

          ③段分寫“奇山”(視覺、聽覺)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共四段:

          ①提出中心論點;②③舉戰爭例子加以證明;④道理論證,得出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全文共四段:①列舉事實論述出自貧賤之人在經受了磨練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②在擺事實的基礎上歸納出一般的觀點;③扣住“動心韌性”,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證;④歸納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①②段之間是由一般到個別;第③段由個人談到治國)

          15、▲《魚我所欲也》,第一段,共分三層:

          ①(……舍生而取義者)提出了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比喻論證)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死者)進一步分析論證中心論點(正反對比論證)

          ③(非獨……耳)作者得出結論:從有義、有向善之心說明賢者勿喪耳。

          第二段正反舉例論證論點。

          16、《隆中對》中一、二、三、四段:

          ①介紹諸葛亮其人及與徐庶的交往;②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③寫劉備三顧茅蘆,向諸葛亮問“計”;④寫諸葛亮的對策。

          諸葛亮的對策分三層:1(……不可圖也)分析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的狀況,分情敵友,采取不同的方針。2(荊州……思得明君)指出荊益二州在戰略上重要地位和奪取的可能性。3(將軍……可興矣)歸納策略主要之點并指明光明前途(景)。

          17、▲《墨池記》中第一段分五層:

          一(開頭……云也)介紹墨池的位置及形態。

          二(羲之……豈信然邪)介紹墨池名稱的由來。

          三(方……自休于此邪)寫王羲之娛情山水但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四(羲之……彼邪)評價王羲之的書法

          五(則學……者邪)作者總結觀點:學習不可少,道德的深造更不可少。

          19、▲《上樞密韓太尉書》中的共四段:

          ①段提出“文者氣之所形,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并列舉了孟子和司馬遷的事例加以說明。

          ②段從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分四層:

          一層:寫去家遠游的原因。

          二層:寫游歷名山大川,憑吊秦漢故都,瞻仰天子宮闕后的收獲。

          三層:特別提出見到歐陽修的感想。

          四層:揭示出欲見韓琦的想法。

          ③進一步申述欲見韓琦的強烈愿望。

          ④重申“生好為文”的初衷,并再次表明求見之意。

          20、▲《送東陽馬生序》一、二段通過自己與太學生的對比,點明業有不精,學有不成,是因為“心不若余之專”。

          第①段敘述自己年輕時的求學之難和用心之艱

          表現在兩方面:1、幼時求學的艱難;2、成人后求師的艱難(a叩問之難;b、旅途之艱;c、生活之苦)。

          第②段 明太學生求學條件的優越。(對比)

          21、▲《曹劌論戰》全文共三段:

          ①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分二層):1、(十年春……乃入見)寫曹劌與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2、(何以戰……戰則請從)寫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②段寫長勺之戰的全過程(略)。

          ③段寫曹劌戰后論述魯國取勝的原因(分兩層):

          1(……故克之)論述戰勝的原因:彼竭我盈

          2(……故逐之)論述追擊的原因:轍亂旗靡

          說明:▲為教育部指定背誦篇目。余下篇目為:《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出師表》。

          作者郵箱: wjl_510@sina.com

          [中考課內文言文知識復習舉要(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中考課內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2.課內文言文中考閱讀與欣賞試題及答案

          3.課內文言文《師說》閱讀答案

          4.課內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5.2017中考趙普文言文復習

          6.初三課內文言文及翻譯

          7.《傷仲永》文言文知識點

          8.高中文言文知識

          9.《陳情表》文言文教學知識

          10.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青青网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高清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看 |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不卡 | 思思热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伊人精品午夜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