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荷塘月色》(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10-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我教《荷塘月色》

                                                                           李鎮西

                       時間:2000年9月                      地點:成都石室中學              

          第一節課   

          這是我給新生講的第一篇課文。   

          上課開始,我叫學生把書都關上:“我得考你們兩個問題。”   

          看著學生緊張的表情,我說:“第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但這么簡單的問題還是把好多學生給難住了。舉手發言的幾個學生都只知道頭兩篇課文《荷塘月色》和《拿來主義》。最后才有一個學生補充道:“還有《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杜鵑枝上杜鵑啼》。”   

          我說:“老師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   

          說到這里,我順勢提出第二個問題:“請問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來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正要回答這個問題,突然,后排的賈志杰同學舉手了:“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非常正確!”我忍不住表揚道,隨即又問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頁上,編輯是有單元學習重點說明的。”   

          “好!”我對全班學生說,“都用的是同一本語文書,可賈志杰就比大家會讀。他知道不但要讀單篇的課文,而且還要讀單元前面的學習重點。

          ――好,請同學們打開書第5頁。”   

          學生翻開書后,看到單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寫著:“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我又問:“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說:“我就有問題,現在問大家――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學生們不約而同一下抬起了頭,用驚訝的眼睛看著我,那一雙雙眼睛仿佛在說:咦?我為什么沒發現這個問題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現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我強調道,“好,大家現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我在教室里來回巡視。兩分鐘過后,我請幾個學生站起來交流他們的看法。有的說:“‘整體感知’誰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釋;而‘揣摩語言’則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釋。”有的說“‘整體感知’是要達到的目的,而‘語言揣摩’則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有的說:“其實,看起來沒解釋‘整體感知’,但實際上解釋‘揣摩語言’中就解釋了‘整體感知’,比如書上不是寫了嗎?‘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這就是‘整體感知’了。”   

          我說:“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善于提出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我說道:“不過,我這兒要對‘揣摩語言’作些補充性解釋。揣摩語言一定要聯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本來按教學計劃,我在簡單介紹了單元重點并提醒學生要重視揣摩語言后,就應正式進入《荷塘月色》的學習。而學習的第一步應該是介紹朱自清的生平。但此刻,我的話題已經說到通過揣摩語言而進入作者心靈,于是,我臨時決定先不介紹朱自清,而從這里切入課文:“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了。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了一遍后,我開始抽學生起來單獨讀。我先抽一位男生:“請你從第一段讀起。希望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和同學們能看到你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位男生開始讀,“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著,乘涼,突然想起……”他讀得結結巴巴,掉字換字不少,而且讀得很快。   “同學們,他讀得怎么樣?”我問。   

          大家搖頭。我問胡迪:“你具體說說。”   

          胡迪說:“他讀得太快了。而且還讀錯了一些地方。”   

          “嗯,對。是讀得太快了。”我說,“給人的感覺,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學生們轟然大笑。我對胡迪說:“你覺得該怎么讀,就給同學們示范一下,好嗎?”   

          胡迪同學的朗讀,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過,還是有點兒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話,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決定不急著讓學生往下朗讀,因為既然問題暴露出來了,就應該即使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對大家說:“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下面我給大家示范一下。”   

          我開始讀了。一邊讀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給學生們說:“下面,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按剛才李老師說的,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同學們又開始各自朗讀了。我在巡視中發現,這一次,大多數學生已經沒有了那種大聲“讀”,而是在體味中竊竊私語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看他們的神態,就知道他們已經開始走進朱自清了。   

          學生自讀完了,我又抽學生起來讀。這一次學生讀的效果大有進步。特別是易維佳同學,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段從她口中流出來時,我們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華園的荷塘月色之中。   

          當然,也有個別學生讀得仍不太滿意。謝肇文讀“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語調缺乏變化,而且太小聲。所以他剛坐下,我就開了他一個玩笑:“謝肇文同學讀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在同學們善意的笑聲中,謝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來,一個同學讀最后三段。讀到《采蓮賦》時,對好幾個字不認識。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夠讀對,“纖腰束素”的“纖”卻讀成了“qīan”。于是,我把這個字寫在黑板上,

          一一抽學生起來讀,結果竟然有相當多的學生讀錯。   

          “究竟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是什么?”我問。這時,一位同學舉手說:“這是個多音字,在這兒應該讀’xīan’。”   

          “完全正確!”我對全班同學說,“可是,有同學像‘鷁’這么生僻的字都能讀對,可連纖這樣的常見字卻讀錯了!看來,同學們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呀!”   

          我又問:“請凡是在自讀時查過生難字的同學舉個手。”   

          好多同學都舉起了手。有的說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說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說查了“斂裾”二字……   

          “非常好!李老師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同學們交流結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學開始舉手了:“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我問:“還有嗎?”沒人再舉手。我說:“剛才的同學說的很對,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課文中對朱自清的注釋。除此之外,同學們對朱自清還有哪些了解呢?” 無人回答。   

          于是,我說:“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   

          學生忍不住一齊說:“浙江紹興!”   

          “對,他的祖籍是誕生過魯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紹興。”我又談到“朱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四十年,為了培養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束學業,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我又動情地說道:“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我突然提到了當天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今天的《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的新聞是《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讀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我又說:“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心里一驚:遭了,看來對朱自清的介紹只能“半途而廢”了。但我靈機一動,繼續從容說道:“當然,李老師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意停頓了一下,學生正焦急地望著,期盼著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笑了:“請同學們下一節語文課再聽李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唉!――”在學生們的遺憾的嘆惜中,我結束了這堂課。               

          第二節課   

          我走進教室,上課鈴還沒響。可已經有同學走到講臺對我說:“李老師,別忘了你昨天給我們留下的懸念啊!”   

          所以,剛上課,我就說:“昨天李老師說道,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我對學生們說,“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學生們的心顯然被震撼了。我繼續緩緩說道:“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經有同學在情不自禁地點頭,我趁勢把話題一轉:“好,我說了那么多,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熊昕同學說:“我最喜歡這幾句: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易維佳同學說:“我最喜歡這幾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吳桐同學說:“我最喜歡寫《采蓮賦》的那一段。”   

          “哦?是嗎?”我感到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機會快來了,“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因為我覺得這一段寫得特別快樂。”吳桐同學答道。   

          “嗯,原來是這樣。”我沉吟道,然后又追問道,“你從哪兒看出了快樂的?”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吳桐讀著課文上的句子,然后又說,“還有《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   

          我說:“這一段的確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但是,同學們知道嗎?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啊!”   

          “啊!”同學們全都表現出很驚訝的樣子,并問我:“為什么會刪去呢?”  

           我說:“我先不說為什么會刪。我先要問問大家,你們覺得該不該刪?”   “不應該刪!”幾乎全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   

          “為什么不該刪呢?”我問。   

          教室里卻一下沉默了,沒人回答這個問題。   

          我說:“是不是你們覺得,既然現在課文將這一段補上了,說明編輯自有他的道理,這就證明原來刪去是不應該的?如果真是這樣認為的話,那證明大家并沒有動腦筋獨立思考,而仍然還是對教材的一種迷信。”   

          接著,我“斬釘截鐵”地說:“我卻認為,原來的教材刪得對!”   

          “為什么?”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小聲地問我。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我“理直氣壯”。 學生大腦里的思考火花顯然被我點燃了,因為馬上就有好幾個同學舉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觀點。同時,也有學生點頭表示同意我的說法。   

          我說:“看來我和一些同學有分歧。那么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這篇文章究竟表現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易維佳說:“我認為這一段與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正是一種喜悅的、詳和的感情。”   

          “何以見得?”我問。   

          “比如,”易維佳翻開書說道,“他對荷花的描寫,對月光的描寫,等等,都表現的都是一種恬靜愉快的心境。”   

          熊昕說:“不對。這篇文章主要表現的,還是一種惆悵的心情。因為第一句就說得很清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故作不解:“這就怪了!易維佳說的和熊昕說的好像都是對的,因為她們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據。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說混亂呢?”   

          唐懋陽說:“不矛盾。因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吳秦科說:“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前的煩惱。”   

          雖然吳秦科的發言基本上是轉述課文后面的分析文字,但我仍然肯定了他讀書的認真。  

          我繼續問:“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學生們來不及舉手七嘴八舌地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學生說:“他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好極了!”我忍不住贊嘆道,“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是吧?”   

          “對,對!”許多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   

          我繼續說:“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我認為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有學生問:“李老師,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我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我停了片刻,又問道:“還有沒有什么問題啊?”   

          王馳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我把這個問題扔給大家:“誰能幫王馳解答這個問題?”   

          有同學說:“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   

          我沒有多做評論,只說了一句:“我基本同意你的觀點。”   

          這時,王馳又舉手了:“我想通了,作者的確是在強調‘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對了,”我說,“我們昨天不是說了嗎?揣摩語言要怎么樣啊?” 大家紛紛說:“聯系上下文。”   

          “對。剛才王馳之所以‘想通’了,就是因為他聯系了上下文。還有哪些同學有問題?”   

          一位女同學問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個問題問得好。誰能談談自己的理解?”我仍然不急于解答。   

          沒有人舉手。我提示道:“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多數學生回答:“沒有。”   

          “為什么?找出依據。”   

          唐懋陽舉手站了起來:“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我有意暫時打斷了他的話:“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同學們紛紛點頭稱。   

          “但是,”我故意設疑,“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唐懋陽接著剛才的話說:“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   

          有學生下面接嘴說:“而且朦朦朧朧的。”   

          我提醒大家:“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唐懋陽說:“‘縷縷’’渺茫’。”   

          “對。”我總結道,“荷香和歌聲都是‘縷縷’的、‘渺茫’的。剛才唐懋陽說了,這是比喻。但我要說。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學生看完后,我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學生笑了起來,我接著又說:“看,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大家笑得更厲害了。   

          “因為,這是--”我故意等同學們接嘴。   

          “通--感!”大家果然心領神會。   

          “好,還有什么問題?”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有人問。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問學生。   

          馬上就有學生回答:“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我繼續追問。   

          同學們回答:“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對。”我決定這里稍微擴展一下,“知道嗎?這是一首情歌啊!”   

          看著學生不解的表情,我繼續說:“‘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哦,原來是這樣。”學生們恍然大悟。   

          我繼續發揮:“你們看,咱們的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   

          學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來:“道是無晴卻有情。”   

          “對了。這里的’晴’實際上諧哪個qíng呀?”   

          “感情的情。”

            

          “而現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這時,又有同學舉手了:“李老師,我還有個問題--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她的話音剛落,另一位女同學舉手站了起來:“我理解,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是‘一絲的顫動’,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不少同學點頭表示同意她的看法。   

          我問剛才提問的同學:“你同意她的說法嗎?”   

          她點了點頭。   

          我覺得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揣摩一些詞語,便說:“剛才同學們提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問題。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呀?”   

          學生點頭,好像說:這還用說,當然可以啦!   

          “請問,‘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我說:“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么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們笑了起來,有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我接著問:“何以見得很‘柔美’?”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還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的動感,很美。”   

          “對。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接下來,我和學生們還一起研究了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我看了看表,時間不早了。便對同學們說:“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   

          我稍作停頓,又繼續說道:“《荷塘月色》是我們高中學的第一篇課文,也是李老師給大家講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感到了李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 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問題的實質,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的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下課鈴聲響起了,我最后總結道“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下課!”   

          當學生們整整齊齊地站立起來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他們的眼中,正閃爍著與他們的年齡似乎不太相稱的深沉與莊嚴。

            

           

           

          [我教《荷塘月色》(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2.《荷塘月色》教案

          3.荷塘月色教案優秀教案

          4.對教案的教后反思

          5.關于《荷塘月色》的教案

          6.有關于《荷塘月色》的教案

          7.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8.荷塘月色教案課件

          9.《荷塘月色》教案怎么寫

          10.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级亚洲欧洲国产网站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 |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另类综合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站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