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文句銜接題”的解題技巧
趙孝云
從句子銜接的角度去考查語言能力的題型,稱之為“文句銜接題”。怎樣解答這種“文句銜接題”呢?
首先要把原文段讀懂,看話題是否統一,前后文是否一致。語段是由若干句子構成的,一個語段只能有一個中心話題,這就要求每個句子必須緊扣話題協調配合,使話題統一,中心明晰。例:
文后的句子,能銜接上文,使上下文文意相通的正確選項是:
“海是動的,山是靜的,海是活潑的,山是呆板的。晝長人靜的時候,天氣又熱,凝望著青山,一片黑郁郁的連綿不斷,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沒有一刻靜止! ”
A.潮聲先是有點含混,像孩子牙牙學語,待到清晰,又可辨高與低、顫與滑,無一不清亮而和諧。
B.它咆哮著,猛烈地向岸邊襲擊過來,沖進了巖石的罅隙里,又拔刺著巖石的壁壘。
C.月光下,海面織出了朵朵銀色的浪花,美麗地跳躍著。
D.從天邊微微粼粼直卷到岸邊,觸著礁石,更欣然地濺躍了起來,開了燦然萬朵的銀光。
這是個描寫段。第一句將山、海對比,海的特征是“動”、“活躍”。作者在“活潑”、“呆板”二詞中已露感情傾向,對海的喜愛和對海的認識初步明確。第二句先寫山“黑郁郁的”,“如同病牛一般”;再寫海,是“她”。是“沒有一刻靜止”。對文段有了大致的認識,再逐項比照,仔細推敲,看和文段哪些一致之處和不吻合之處。
A項,寫潮聲,是牙牙學語,可辨高低、顫滑,是清亮、和諧,是聽覺描寫;而文段上文寫山是“凝望”,寫海是“你看”,都是視覺描寫,這是感受角度不一致,應排除A項。
B項視聽覺兼寫,但“咆哮”,“猛烈地向岸邊襲擊”等描寫,將海寫得很兇猛可怕,和文段對海的喜愛之情不諧調,這是感情基調不一致,也應排除B項。
c項把海寫得很美,既是活潑的,又是動的,是沒有一刻靜止的。但“月光下”三個字和文段中“晝長人靜的時候”相矛盾,這是時間環境不一致,也應排除c項。
D項和上文“凝望著青山”對比描寫,是“微微粼粼直卷到岸邊”,是“欣然地濺躍了起來”,是“開了燦然萬朵的銀花”,從感情基調、觀察角度各方面都與原文諧調,故正確答案應選D項。
其次看句序是否合理。一段話不僅要圍繞一個核心,還要“言之有序”,即按照各句與中心的關系以及各句之間的關系合理地組織起來。例1 995年高考第6題“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上下文銜接較好的一項是( )”中第一組:①遠處看,山頂上明顯地有座寶塔。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頂上。②遠處看,寶塔明顯地座落在山頂上。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并不在山項上。這一例,結構上①②兩段是轉折關系的句子銜接形式。②和①相比,②的第1個句子讓寶塔作主語,和第2句后分句主語保持一致,前后兩句中的“在”與“不在”相對,這樣使句子敘述的中心得以突出;而①句中,三個主語依次出現,角度不時變化,語氣不連貫;“有”與“在”不能相對,中心也不突出,故去①選②。從句序合理的角度去分析,答案應選②。
再次看語言是否連貫。一個完整意思的表達,一定要注意語言的連貫性。語言連貫問題,從大處講,就是對文章思路的辨析;從小處講,即是對句與句之問關系的辨析。要保持語言的連貫,除了要注意話題的統一、句序的合理外,還要注意語意語氣上連貫。例:填入下面句子中方框處的最恰當的文句是( ):
自從“五四”以來,翻譯介紹先進國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A.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書面語言。
B.翻譯作品日見其多,一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翻譯作品日見其多,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這些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本題題干說的是翻譯作品是“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四個選項說的意思是翻譯作品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兩個句子的話題雖然一致,但題干說的是“要求(希望)”,選項說的是“結果”,中間意思跳躍太大,這就需要一個過渡把“希望“和“結果”銜接起來C這個過渡句應該表達出“翻譯作品大量涌現”的意思,這樣把題干和選項的兩個句子連接起來,就形成“希望有翻譯作品--翻譯作品涌現一一產生了大的影響”的句鏈,文意十分暢達。題干沒有指明翻譯了那些具體作品,所以選項A、D“這些翻譯作品”指代不明確,也沒有依據,使人有不知頭腦茫然之感,語脈不貫通。銜接“翻譯作品日見其多”,然后再用“這些”,指代就落實了。B項把“這些作品”放在“一方面”之后,表明它只是這一分句的主語,與后一句無關,不合復句的表達習慣,形成病句,故而C項為正確答案。
《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期 1997年3月刊發
[說說文句銜接題的解題技巧(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8.圣誕英文句子
9.木蘭詩互文句
10.優美憂傷的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