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術語系列(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7-11-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詩歌鑒賞術語系列

          云南省硯山縣一中  田錦寧

          中國是詩的王國,《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歷代詩歌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國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經過兩千多年的詩歌沉積而養成的。高考把詩歌鑒賞作為熱點的試題來設定,也就在情理之中。鑒賞詩歌,當然就要了解一系列的鑒賞術語,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準確把握。

          1.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了解不同作品的意境。什么叫意境?意境是指作者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與境的結合是詩歌創作中主客觀結合的結果,有無優美的意境是評價詩歌的創作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古典詩詞的精華往往都是意境完美的典范。意境多種多樣,有雄渾壯麗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有悲壯蒼涼的,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有幽美恬靜的,如“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王維《田園樂》);有纏綿凄切的,如“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縫衣的動作刻畫,把母親的心情剖析得十分細膩。以小見大,表現了深沉博大的母愛。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如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當詩人站在幽州臺上,極目廣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闊,他心里想的應該不只是一己的命運和得失了。這是一首五七言交錯的古詩,慷慨悲涼,大氣磅礴,完全掙脫了形式的羈絆,文意縱橫馳騁,蒼勁有力。詩中的感悟已經跳出了個人的悲歡,反映了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普遍思考,具有超越時代的哲學意義。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真的“好”,春天是萬物萌發、蓬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水,雨就順時而下了。“好”的春雨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這就表明今夜的雨是有意潤物的,所以,它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細細地下。

          含蘊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主旨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如果賀之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個多年客居他鄉的游子回到了故土,離家時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歸來已變成化發稀疏的耄耄老人。幾十年的歲月就在簡單的“少小”與“老大”之間倏忽而過,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不由得讓人傷感唏噓。

          2.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畫成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主旨。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脈脈無語之中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以景結情:離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實景中見情。如王昌齡的“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秋月高照下的長城壯闊悲涼,此景撩動人心,此情難以言傳,故“以不盡盡之”。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直接抒情,尤見出豪爽與飄逸這風。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狂放得意這情溢于言表。

          含蓄雋永:詞句中常有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如劉禹錫的“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以采蘋花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暗寓自身不自由之意。

          借物抒情:宕開一筆,似有意似無意更顯多情。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燭淚如人淚,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托物言志:似在詠物,實為表志;物耶人耶,融為一體。如于謙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比興手法:以物起興或以物為喻,更顯形象具體。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云”,將妻子比作滄海和巫山,極見深情。

          色彩豐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往往一體,如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青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色彩斑斕,豁人耳目。

          動靜結合:山川景物,有動有靜,地不可過于拘泥。王維的“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靜山因“轉”而動,流水因“日”而靜,一經詩人之眼,一切飽蘊詩意。

          白描手法:乍一見平淡無奇,細嚼之如飲醉酒,回味無窮。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3.評價結構類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

          埋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照應:前后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

          4.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虛,多指文章想象的分。如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實)。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生后名,可憐白發生(虛)!”寫出了理想和現實的巨大矛盾,理想在現實中幻滅,這正是辛棄疾一生的悲憤。

          化實為虛:由此物想到彼物。如“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統治者和那些麻木的人們偏安一隅,歌舞升平,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直把”透露出虛寫的信息。

          水乳交融:緊密結合在一起。

          5.關于意象

          所謂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觀情感的物象。也叫形象,只是不限于小說中塑造的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觀,花、鳥、蟲、魚,都可叫“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意象”。古典詩歌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在我們心理上已有了一定的暗示,進而形成了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我們往會將物與人融為一體。如陶淵明、李清照的清高似菊、陸游的高潔像梅,周敦頤的隱逸風度如蓮等等。意象的這種深層含義使它言簡意賅,含蓄蘊藉。一個簡單的意象往往就是一幅動人的圖畫,使讀者可以展開聯想和想象,充實和豐富詩歌的內容。

          [詩歌鑒賞術語系列(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2.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3.《送李端》詩歌鑒賞

          4.詩歌鑒賞說課稿范文

          5.雨雪曲詩歌鑒賞

          6.鑒賞寫水的詩歌

          7.白居易早期詩歌鑒賞

          8.詠史懷古類詩歌的鑒賞

          9.詩歌鑒賞練習附答案

          10.總結鑒賞詩歌有哪些技巧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费播放 |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亚州另类欧美综合一区 | 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喷奶水 | 伊人久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