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縣第二中學語文教研室,湟源,812100)
一、模塊的內涵及發展
“模塊”的概念是1976年由美國教授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提出的。《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對之作了如下解釋:①(標準尺寸的)建筑部件。②(尤指計算機或計算機程序的)模件、組件、模塊。可見,“模塊”一詞最初是建筑、家具、計算機等行業的術語,后來才被廣泛地應用于其它各技術領域。
將模塊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就是將一門學科中或各門學科中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組合成知識模塊或能力模塊,使其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方一些國家在職業教育中廣泛運用模塊理論,1993年我國引進模塊教學后,也首先運用于職業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也面臨著改革,但目前模塊教學的運用仍處于探索階段。
二、模塊教學的組織形式
將模塊理論運用于教學領域,對模塊可理解為“為某課題(單元、分單元、課主題)而精心編制組裝的一套供教學用的材料” ,這套材料包括信息單、活動單、作業單、技能單、問題群、研究問題、學生評估及其它等材料。模塊的設計可以是一個單元或幾個單元知識的組合,也可以是一本書的整合,從小的方面說,也可以是一節課、一個小的學習點。以模塊的形式設計課程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反饋。學生由學期末的反饋變成模塊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進展,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下面是模塊式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模塊名稱
●模塊目標(總體目標)
●子(分)模塊名稱
●子模塊目標(可以理解為分單元目標)
●小節課題名稱(每次授課的題目)
●課目標(每次授課的目標)
●具體的教學活動(編寫模塊材料)
上述模式中,無論是模塊目標、子模塊目標還是課目標,都應有明確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想目標,各目標要具體,可操作性強,明確規定學生在學習該模塊后應學會哪些知識點,具備怎樣的能力。運用模塊式組織教學,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一是授課內容排列上的不同,傳統教學模式以課本為載體,以課本目錄為序,而模塊式教學以開發的一個個模塊為載體,模塊具有可選擇性。其二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不同,傳統教學模式著重對群體進行講授,以教師為中心,而模塊式教學著重對個體進行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其三是培養的側重點不同,傳統教學模式以獲得分數主導,側重點是使學生知道什么,而模塊式教學以獲得能力為主,側重點是使學生會做什么,即注重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獨立性培養,也就是拓展能力的培養。
三、模塊教學在高中語文中的運用
高中語文要實現模塊式教學,就有必要按模塊式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進行整合,分化出同類型知識密集的一個個模塊,各模塊下根據需要可以設置一定數量的子模塊,也可以不設。無論是哪一級的目標,都應是可以衡量的行為目標,且每個完整的行為目標都應由條件、行為、標準三要素組成。條件是指場地、制約因素、附屬設施、材料、工具、設備等;行為是學生必須表現出的可以衡量的行為,由可操作性的行為動詞構成;標準是指期望達到的數量和質量。例1:在教師講解本文后,95%的學生將能正確解釋給出的每個詞的詞義。例2:2分鐘內,學生從該篇短文中找出6個復句的準確率達到100%以上。在例句1中,條件是“在教師講解本文后”,行為是“正確解釋給出的每個詞的詞義”,標準是“95%的學生”。例句2中,條件是“2分鐘內”,行為是“從該篇短文中找出6個復句”,標準是“準確率達到100%”。
小節課題就是每一節的授課題目,課題下編排的內容是教學的核心。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目標、重點難點等之外,關鍵是要根據模塊式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精心編制一套模塊材料,如信息單、活動單等。其中信息單也叫資料單,但其信息量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應包含雜志、報紙、網絡、新聞及其它參考書目上收集到的、經過教師精心遴選、匯總后單獨成冊的資料,這些材料主要是供學生掌握信息用。活動單就是活動指南,其實質就是一個便攜式清單,即要求學生第一步做什么事,第二步做什么事,如何去組織材料,例如讓學生怎樣去調查、撰寫新聞稿件等,教師提供的讓學生去完成的流程步驟就是一個活動單,它能給學生充分、自由的活動空間。作業單必須由教師親自制定,必須以信息單為基礎,使學生能在信息單中找到一些具體的材料,便于鞏固知識,也便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重點內容上。技能單在實驗課程中比較常見,就是根據實習步驟制定出具體的任務、整個實驗限定時間等,并對每一個步驟分配一定的分值,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予以賦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借鑒。問題群就是對同類問題舉一反三,讓學生在練中學,在練中會。如教師講解了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后,列舉大量的實例,讓學生將同類問題反復練習。研究問題顧名思義,就是將某一難度較大的問題安排給學生(通常一個小組一個作業),迫使學生下去查閱大量的資料,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作業交回時教師再和學生一起研究、探討。國外教學中常有問題研究的作業,如“東西方文化的對比”等,我們不期望我們的學生能交回多么高水平的作業,關鍵是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即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評估就是讓學生評判教師的教學水平,因為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學生最有發言權。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評估表格,對教學環節由學生打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教師自我評估,在教學過程中自我完善,就實質而言,這是一個反饋的問題。
目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大模塊。必修課模塊分為語文l、語文2、語文3、語文4、語文5五個子模塊,分別對應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和第五冊。選修課模塊分為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每個系列下又分了若干個子模塊。要求學生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從“閱讀與鑒賞”和“表達與交流”兩個大目標著手,設計模塊目標、子模塊目標及課目標,精心編制模塊材料,要確實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落到實處。
[模塊教學在高中語文中的運用(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
6.籃球模塊教學計劃
9.排球模塊教學計劃
10.語文拓展模塊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