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一、了解馮至和穆旦兩位詩人的創作經歷和詩作風格,理解兩首詩的內涵。
二、掌握一些鑒賞現代詩的方法,區分現代詩與傳統詩歌的不同表現手法,以及中國現代詩對西方詩歌藝術的借鑒。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詩,特別得到讀者的喜愛。穆旦被譽為“用身體寫作的詩人”,他的詩表明中國新詩與世界詩潮開始了同步的演變與發展。他們是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們的詩。
二、鑒賞《你說,你最愛看這原野里》
1奔蚪櫸脛痢
請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然后在課上介紹,教師補充。
馮至(1905-1993),現代作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馮承植,字君培。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對詩歌發生興趣,開始新詩創作。1923年起先后參加和發起組織淺草社和沉鐘社,編印《沉鐘》雜志和《沉鐘叢刊》。192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在哈爾濱和北平從事教學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馮至在20年代以創作抒情詩著稱,詩情含蓄深沉,風致幽婉動人,被魯迅稱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1930年馮至與廢名合編《駱駝草》周刊。同年赴德國留學,研治文學和哲學。1935年回國后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高中教書。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戰勝利。其間出版的詩集《十四行集》,利用外來形式創造現代新詩,表現日常生活中蘊涵著的詩意和哲理。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馮至致力于翻譯、教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工作,并堅持創作,還多次出國訪問,從事對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動,擔任北京大學西語系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等職。出版有散文集《東歐雜記》、傳記《杜甫傳》、詩集《十年詩抄》、論文集《詩與遺產》、譯作《海涅詩選》和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譯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慕尼黑歌德劇院頒發的歌德獎章,1987年又獲該國國際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
2 介紹十四行詩。
這個問題比較專業,由教師介紹。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可以介紹這種詩歌的韻律。
一首好詩,主題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沒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盡完美的。詩只有在形式和內容上真正達到統一,才能充分展現其魅力。在英語詩歌中,最嚴謹、最富于挑戰性的抒情詩莫過于十四行詩了。十四行詩又名商籟體,說它“嚴謹”和“富于挑戰性”,是因為它不僅在選詞表義方面有著同其他詩體一樣的要求,而且在詩的結構、韻律以及用這樣的結構和韻律來表達詩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十四行詩源于12世紀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紀意法交界的普羅旺斯地區的一種民間詩體,后來流傳于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16世紀時被介紹到英國。為了使十四行詩這種詩體適合于英語,英國詩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莎士比亞作為前人成就的繼承者和開拓前進的探索者,繼承發展了十四行詩。馮至熟讀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十四行詩,用韻靈活,形成自己的風格,得到一致認可。
3鼻胙生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4碧致邸
詩中反復出現“路”這個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路”這個意象開始指原野上的路,后來指人生的路和心靈的路。“路”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沉思。它是“詩與思的完美結合”,也是“感謝的紀念”。詩人由原野上的路展開聯想,眼前的路是由無名的行人踏出來的,心靈的原野上,那條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歲月和曾經相遇的人為我們踏出的。由此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珍重,要永遠記著他們,以免讓心靈之路荒蕪。全詩符合十四行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把外在事物轉化成內在的心靈體驗。
最后請學生談談有誰踏出了他們的心靈之路。
5筆人選擇了對話體的形式,以“你說”總領全詩,這種形式包含了怎樣的感情色彩?
討論并總結。
詩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詩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詩人自己,是詩人在同自己對話。詩人內心有兩種聲音,一個歡快,對生命充滿熱愛和欣喜;一個嚴肅,對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現了詩人對生命真摯的懷念和承擔精神,喚起了我們對生命的珍重和熱愛。
6倍員取賭戲降囊埂罰了解馮至詩歌創作的兩個階段。
我們靜靜地坐在湖濱,/聽燕子給我們講南方的靜夜。/南方的靜夜已經被它們帶來,/夜的蘆葦蒸發著濃郁的情熱。/--我已經感到了南方的夜間的陶醉,/請你也嗅一嗅吧這蘆葦中的濃味。/你說大熊星總像是寒帶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這時的燕子輕輕地掠過水面,/零亂了滿湖的星影。/--請你看一看吧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這樣的景象。/你說,你疑心那邊的白果松,/總仿佛樹上的積雪還沒有消融。/這時燕子飛上了一棵棕櫚,/唱出來一種熱烈的歌聲。/--請你聽一聽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這樣的景象。/總覺得我們不像是熱帶的人,/我們的胸中總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說,南方有一種珍奇的花朵,/經過二十年的寂寞才開一次。/--這時我胸中覺得有一朵花兒隱藏,/它要在這靜夜里火一樣地開放!
馮至早期詩歌文字不加修飾,表達了沉重濃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濃厚的色彩營造沉郁的氛圍,使人讀后久久被這種氛圍縈繞。但其中情感范圍狹窄,有過多的個人哀愁,表達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悶。他后期的詩歌以十四行詩為代表,思想和藝術上都趨于成熟,表達了對人與自然、生與死、過去與未來和生命的意義的思索,是40年代中國現代詩的一座豐碑。
7敝傅佳生課下閱讀馮至的詩歌。
三、鑒賞《春》
1苯檣苣碌。
中國現代詩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譯家,西南聯合大學的才子,曾與日本侵略者殘酷廝殺的中校,剛正不阿、筆鋒犀利的報人,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的奇異混合體,九葉詩派代表作家,留美碩士,歷經苦難的愛國者,深情真摯的丈夫和父親,優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歷史反革命”,曾被濃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寶石。--這就是穆旦(查良錚)(1918-1977)。
2崩仕腥詩。
3碧致邸按骸鋇暮義。
這不是一首一般的描寫春的詩,而是一首借助春天到來時的景象,描述青春的覺醒、渴望、迷惑和反抗的詩。因此詩中的春,就是年輕的覺醒的生命本身。詩中所有的意象,都是關于年青的生命的隱喻。“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象征青春來臨,生命隨之覺醒。“反抗著土地”象征渴望解脫禁錮。“滿園的欲望”象征青春的欲望猶如花朵一般美麗而充滿生機,所以對這種欲望不必羞恥。“永遠的謎”象征對生命的困惑。“二十歲緊閉的肉體”象征青春猶如渴望開放的花朵充滿希望和痛苦。“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無論自然界的光影聲色,還是青春覺醒的肉體,都因強烈的敏感、透明的渴望而變得“赤裸”,變得似乎伸手可及,都在痛苦的渴求融入其他生命,都在渴求自身的擴展和更新。
4筆中充滿了新奇的意象和修辭手法,由此談談如何鑒賞一首現代詩。
穆旦的詩,一方面具有新奇的思辨性,另一方面又極其感性,他也被稱為“用身體寫作的詩人”。他是一位典型的現代詩人,他的詩有對傳統的繼承,但更多的是對西方詩歌藝術的學習和自己的創新,對葉芝、艾略特、奧登的模仿。我們必須同時考慮中國傳統和西方借鑒這兩個方面。前者好理解,因為它與我們傳統審美觀相符;后者難理解,因為它需要我們建立起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審美觀。詩人紀弦說:中國現代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對穆旦來說,他的詩更多的是向西方詩歌學習,用現代的形象表現現代的生活,從形式到內容都追求新穎深刻。所以,我們從傳統思維定勢出發,往往會覺得難于理解。這就需要同學們今后有意識地關注一下西方詩歌,嘗試理解西方的審美特點。
奧登說過,要寫那一代人的歷史經驗,前人未有的經驗。對穆旦來說,在他那個時代,個人意識和個性意識的覺醒就是新的經驗,這些都是在以前的作品中所罕見的。穆旦喜歡用清晰繁復的意象,他反對含蓄和“言有盡而意無窮”,力圖把所見、所感都清晰地表現出來。他也反對言簡意賅、以小見大,他要不吝筆墨的鋪陳,以表達復雜深沉的情感。穆旦寫詩主張“用身體去思考”,調動一切感官,使詩歌包含了大量的意識活動,每一句話的容量都很大。他用詞新穎深刻,力圖引人深思,不模仿中國傳統詩人。穆旦從思維到遣詞造句都受西方的影響。
他在從北京到昆明的跋涉途中,曾有“撕字典”之舉:一邊行路一邊熟讀一部厚厚的英漢辭典,背熟一頁就撕去一頁。英文的功底,詩與生活的功底,同在“三千里路云和月”中奠定。他翻譯了《歐根奧涅金》《普希金抒情詩選》《濟慈詩選》《雪萊抒情詩選》《唐璜》等等一大批優秀詩歌。其中《唐璜》被譽為目前最好的中文譯本。行家認為穆旦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他的詩歌語言對我們來說如此新穎。
教師可以比較幾首古代寫春天的詩,理解穆旦的與眾不同。
詩歌意義重大,“詩可以興,詩可以觀,詩可以群,詩可以怨”,在中國這樣一個重視“詩教”的國度,對詩歌藝術的探索意義重大。我們這一代人,應該以穆旦探索的終點為起點,繼續追求。對于詩歌,最高、最后、最公正的評判,應當來自那些鑒賞力沒有受到污染的普通讀者。鼓勵學生課下閱讀穆旦的詩集。
5弊饕怠
以四季中的某一季節為主題,試寫一首詩。
春夏秋冬這四季歷來是詩人靈感的源泉,他們常常把四季轉化成人生境界或靈魂狀態的寫照,借此表達對人生的感悟,就像穆旦這首《春》。請學生模仿這種方法,寫一首詩。
[中國現代詩二首(三)(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