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5-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21 小石潭記

          【教學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

           

          2.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設計理念】

           

          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預習】

           

          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解決初讀中遇到的疑難,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  清冽()  為坻( )

            B.為嶼( )  為嵁()    佁然( )

            C.俶爾(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愴( )  幽邃( )

           

          ② .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整體感知。

           

          1. 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2.悟情。

           

          探究:通過試讀,你感悟到字里行間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確后繼續試讀,盡可能把感情韻味讀出來。) 

           

          三、虛擬聚焦。(慢慢的描)

           

          活動設計:假如你就是一位錄像師,請你把文章展現的景物重現畫面、聲光,把文字符號轉化成可感知的視覺聽覺形象。

           

          活動要求:自行設計,不必拘泥于課文的描述,可以拓展,進行潤色、加工。

           

          小組活動:內部討論。(教師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組發言人語言展示錄制的設計和內容。

           

          ──《小石潭記》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有水、石、樹、竹、魚、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

           

          四、多角品讀。(細細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顯示)下列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明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其岸勢犬牙差互”(暗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6.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二)教師提出各種專題,供五人學習小組選擇,并引導討論。

           

          1.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樣融匯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2.描寫的視角轉換(“鏡頭”與“畫面”)。

           

          3.文中的“石”與文章的命題立意。提示:注意暗寫。

           

          4.文中的“水”。

           

          5.文中“動”與“靜”的配合。

           

          6.文中“對比”與“烘托”的運用。

           

          7.短句與濃郁的愁、清雅的景(“景”與“情”)。

           

          8.文中“樂”與“凄”的關系。

           

          9.文中“清”含義。

           

          10.描繪的角度。

           

          五、熟讀成誦。

           

          六、課堂小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寫景狀物,文字充滿著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憂傷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記就是這樣──借景抒情、寫景寓情、游蹤清晰。他的《永州八記》很值得一讀。 

          七、課后訓練。

           

          《小石潭記》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態顯現了出來。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大家可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請同學們課下搜集相關的作家作品,組成一幅歷史畫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小石潭記教案

          2.小石潭記復習教案

          3.小石潭記的教案

          4.小石潭記教學教案

          5.小石潭記優質課教案

          6.《小石潭記》的教案范文

          7.小石潭記的公開課教案

          8.小石潭記優秀教案

          9.小石潭記微課教案

          10.小石潭記兩課時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色妞在线视频网址免费观看国产片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 亚洲中文字幕熟女久久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观看播放 | 欧美理论电影久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