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了解作家,作品。朗誦并背誦本詩。
2.理解生動,鮮明的意象。
二. 能力目標:
1. 感知,分析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
2.領悟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
3.品味詩中古典的意境美。
三 情感目標:
1. 陶冶學生情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一. 重點: 領悟詩中女子的情感,正確理解“美麗的錯誤”的涵義。同時體 會本詩的藝術特色。
二. 難點: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在詩中所表現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一. 教法: 誦讀法,講授法,啟發式提問法。
二. 學法: 朗讀吟詠法,聯想想象法,問題探究法,研討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問題式導入)
我們通常犯的“錯誤”為什么不用“美麗”形容?
今天學的詩《錯誤》和這個錯誤用什么區別?
二.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當代臺灣詩人,詩集有《夢土上》 《衣缽》《燕人行》等。
他詩中常表現出兩種氣質:
1.豪放、爽快、豁達的“仁俠”精神。
2.曲折動人,情意綿綿、欲余還羞的婉情致。
因而他有被稱作“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
三. 朗讀(學生朗讀,老師評點)
四. 播放朗讀帶
請學生帶著問題聽:“這首詩敘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明確:敘述了一個女子等候歸人的心情變化過程,時光悠悠,蓮花開了有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生氣,在失望中將窗扉緊掩。這時,街上傳來了達達的馬蹄,給極度失望的帶來了新的希望,但這只是個“美麗的錯誤”,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歸人,而是個過客。
五. 新課研討
1. 詩一二兩節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明確:江南 蓮花 東風
城 柳絮
街道 跫音
窗扉 春帷
2.“江南”“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應怎么理解?
明確: 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陽光明媚,百花盛開,草長鶯飛。 江南 廣闊
蓮花 女子容顏的代表,“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容顏如蓮花的開落,等待時間之長,相思無盡。心情的變化。
3.朗讀第二節,營造出怎樣的意境?(討論,學生自由說)
明確:東風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柳絮 玉郎還家不還家,叫人魂夢逐揚花,饒天涯。
春帷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城 新將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春季江南,陽光明媚,百花盛開,可獨處深閨的女子卻沒有感覺的到那溫柔的東風,婀娜的柳絮。她的心如小城一樣封閉,寂寞,又像向晚的青石街道那樣幽寂,孤單,更像緊掩的窗扉那樣幽閉。
4.總結:著兩節雖位出現一個愁字,卻渲染了濃重的愁緒,真是“紗窗日落見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5.過渡
聯系學生自身,引發關于“等待”中急切心情的想象和聯想。
回到文本,感受女子的心情。(在百無聊賴的等待中,街道上傳來了“達達”的馬蹄聲,這蹄聲越來越近,這女子是女子滿懷希望,充滿驚喜。)
6.結果如何?這女子的心情又會如何?
明確:“我不是歸人,只個過客。”女子只好帶著極度失望的心情回到等待中。她的心或許嗟談:“應念我,終日凝眸,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這樣的錯誤或許已經上演了很多次,“過盡千帆皆不是”,但當一千零一片帆過來之時,她還是舉目遠眺,隨帆移動自己的目光,無怨無悔,情深意濃。“腸斷白頻洲”呀!
(馬蹄) (過客)
等待 驚喜 失望
(美麗) (錯誤)
六. 解答
1.這兩種錯誤的不同(由學生研討并回答)
明確:日常生活中“錯誤”是指有違犯道德規范或是不符合制度規則的行為。這種行為有可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詩中的“錯誤”是指“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個錯誤使女子死寂的心由期待到驚喜再到極度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也正因為觸動了女子的心而猶顯美麗。
2. 中國的中國詩人:第一個中國是從地域,國籍上講的,第二個是從情感、語言和意境上講的,鄭愁予的許多詩中有一種濃郁的古典美,選用古典意象,采用傳統主題。《錯誤》無論從主題還是意象都繼承了傳統閨怨詩
七. 總結 (討論并總結)
這首詩再語言,風格,結構上的特點。
1.語言:輕巧清雋 美麗凄哀
鮮活的比喻和生動的意象
2.結構:大景到小景 江南--小城--街道--窗扉 (畫面感)
倒裝:作用(化板為活,去俗存新,加強了語言的變化,婉曲,形象的描摹了思婦幽閉的內心世界,加強了音樂性。)
3.風格
明快不直露,含蓄不晦澀
板書設計
錯誤
鄭愁予
江南 蓮花(紅顏消退、相思無盡、心情變化)
東風
(廣闊) 城 (落寂 封閉) 柳絮 (反襯)
比喻 街道 (幽寂、孤單) ( 愁 ) 跫音
窗扉 (幽閉) 春帷
(馬蹄) (過客)
等待 驚喜 失望
(美麗) (錯誤)
[<錯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