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1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板書課題作者) 

          (問題呈現)柳宗元這位作家同學們以前接觸過嗎? 他有一首詩《江雪》,其中表達的情緒與我們今天學習的《小石潭記》內容有相通之處。 

          (組織對話)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學生齊背《江雪》。(投影)

          2.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  

          (組織對話)“唐宋八大家”是哪八個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 

          3、寫作背景(投影) 

           作者曾被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有連續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文言字詞注音: 

          卷石(quán)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悄愴(qiǎo  chuàng)  俶爾(chù)  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坻(chí) 

           

          5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6. 整體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中說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悅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為后文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鉧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為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為底”,著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嵁、巖,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抬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游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對潭中游魚數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靜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游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抬頭遠望,這一層是由近及遠地寫。“斗折蛇行”,北斗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秘。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并非是作者的游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 

          7. 問題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①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8. 小結: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小石潭記(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小石潭記教案

          4.小石潭記復習教案

          5.小石潭記的教案

          6.小石潭記教學教案

          7.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9.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10.人教版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日本色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色9 | 尤物92午夜福利视频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