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滬教版八年級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4-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語言等方式,感受小詩中詩人豐厚的念母、愛母、頌母的情懷。

          2、學會一種“美讀”(從欣賞的角度去讀)詩歌的方法。

          說明:

          《仿佛》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眾多歌頌母愛的詩歌中的一首,于1926年寫成,最早由我國著名文學家謝冰心翻譯給中國讀者。

          這首詩語言極為質樸,如話家常,所以,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不巧妙引導,是很難一下子于平淡中感受到母愛的深厚的。況且,這首詩僅有12行、文字極為簡略、用詞極為樸實,會讓學生感到寡淡無味。所以,老師要在引導品讀上下功夫,通過反復誦讀、仔細體味來感悟、體會、理解成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另外,作者寫這首詩時已經65歲,詩中反復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實際的情形是:詩人是家中第14個孩子,而母親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家庭的事務,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親死的那年,詩人才13歲,并且,當時他還處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覺醒來,才知道母親已經離開了人世。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印象應該是越來越談,另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應該是越來越濃烈、越來越深刻,所以,每節詩的第一句語義總是與后面的三句形成了轉折,跌宕起伏,而且,詩人不斷吟詠,母愛漸次清晰、擴大、直至漫溢開來,將“我”“包裹”。至此,作者用極為樸素的意象如“在游戲中間”、“在我玩具上回旋”、“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調”、“在初秋的早晨”、“合歡花香”、“廟殿里晨禱的馨香仿佛向我吹來母親的氣息”、“母親凝住我的目光布滿了整個天空”等等,表達了最深摯的感情。這就是妙筆,體現的是大家風范,這些正是老師要刻意引導學生去玩味的地方。

          當然,在完成以上目標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法的傳授,最終達到“學會一篇,是為了學會一類”的目的。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用心感受字里行間汩汩流淌著的念母、頌母的深情。

          2、難點:感悟作者樸實的文字背后的濃烈的感情。

          說明:

          這首詩文字簡樸而淺顯,對當今大多數八年級學生來說,閱讀它,字面上不會形成任何障礙,反而會因為文字過于簡單,容易形成閱讀審美疲勞。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老師就應該巧妙合理地引導學生去感受樸實的文字背后蘊藏著的深厚而濃烈的懷念母親、歌頌母愛的真摯、崇高、豐厚的情懷。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談話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一個口口聲聲“我不記得我的母親”的人,他心中有著怎樣的母愛呢?他又是怎樣來表達母愛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仿佛》這首小詩,走近泰戈爾,走進泰戈爾豐富的內心世界。

          隨手板書課題:仿佛

          泰戈爾 希望學生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思索“不記得母親”的人“心中有著怎樣的母愛呢?”“又是怎樣來表達母愛的呢?” ①這一提問在于造成學生心里的巨大反差,激活學生的思維,為理解該詩運用“正反對照”表達情感的方法作必要的鋪墊。

          ②這樣入題簡潔明了,針對性極強,避免了“先介紹作者,再引入課文”的老套套。介紹作者放在后面的環節中隨機插入。

          初讀詩歌,感受作者心中的母愛 ①請同學們放聲自由地朗讀全詩3-4遍,力爭每一遍都能讀出點不同的味兒來。讀的過程中,隨手圈、點、畫出你認為能傳遞深情的詞句來。

          ②讀完后,哪位同學能與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初讀感受?

          (師聽發言,及時點撥,為下一步驟把品析引向深入作必要的準備。) ①學生自由地盡情地讀詩歌,整體感知。

          ②3-4人發言。說出本詩表現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之類就可以了。

          ③學生聽老師簡單介紹與本詩相關的作者的情況。 ①讀是解密該詩的關鍵,所以,要讓學生盡情地盡興地讀,教師萬不可操之過急。

          ②學生發言只要能說出本詩表現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之類的意思就行了。

          ③這一步是學生初讀詩歌,老師聽學生讀、說,及時了解學生的理解狀況就可以了。

          再讀詩歌,

          逐節品析 ①請同學們分組朗讀。

          ②請哪位同學說說,通過這種形式的朗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③請大家以“我以為……詞(句)寫得好,它寫出了……”為格式,說一句或幾句話。

          ④老師及時簡介作者與本詩相關的情況: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65歲,詩中反復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實際的情形是:詩人是家中第14個孩子,而母親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大家庭的事務,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再者,母親死的那年,詩人才13歲,并且,當時他還處在熟睡之中,等到他一覺醒來,才知道母親已經離開了人世。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印象應該是越來越談,另一方面,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應該是越來越濃烈、越來越深刻。

          附:

          老師賞析示范:

          我認為第一節寫得好,作者開篇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引人疑惑:為什么?怎么會?……正在讀者疑問重重之時,詩人突然把話鋒一轉,滿懷深情地說“只是”“游戲中間”“玩具上面”有母親晃動的“搖籃曲在回旋”。讀到這里,你不能不驚詫!這哪里是忘記,分明是記得清清楚楚!60多年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關愛都歷歷在目,就連自己幼小時最投入的游戲、最喜歡的玩具都沒能占據自己的心靈,而占據心靈的依然是母親,是母親當年的搖籃曲,這是何等的忘情,何等的思念呀!這些樸素的意象,激起人們對布滿母愛的童年的多少甜美的回憶呀!從而也把溫馨而抽象的母愛寫得具體可感了。

          ①學生一組讀每節的第一句,另外三個組齊讀每節的后三句。

          ②學生發言,希望能說出:我仿佛覺得,詩人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這個聲音盡管在每一節都有,但是,越來越微弱,越來越低沉,而“記得”的成分越來越清晰,母愛在詩人的心中越來越具體了。由此可見,詩人是在用“不記得”與大量的“記得”形成巨大的反差(欲揚先抑),以強化突出對母愛的歌頌。

          ③老師示范后,學生從2、3節中任選一節,獨立思考3分鐘左右,然后把自己對詩歌的品析說給同桌聽。

          ④同桌間推舉一人參與全班交流。

          (對于第二節,希望學生能品出如下內容:第二節,詩人選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歡花香,暗示或比喻母子和歡的溫馨、甜美。再者,詩人由花香聯想到廟里晨禱的馨香,既自然,又更見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廟殿里燒香祈禱,心情該是何等的虔誠,而作者在此時此刻竟那么真切地仿佛感受到了母親的氣息,足見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切、之烈。)

          (對于第三節,希望學生能品出如下內容:這一節,詩人選取的環境是臥室里,而且是“我”一個人在“外望悠遠的藍天”,起初,詩人也許感到了孤獨,或許原本就是因為孤獨而引起“外望”--漸漸地思念母親、渴盼母愛的心蕩漾開來,強烈起來,于是,正如母親的眼光“凝注在我臉上”一般,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具體起來、真切起來。因此,本是孤寂的內心頓時開闊起來,溫暖起來,仿佛覺得母親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這不正好告訴讀者:雖然“我”過早地失去了母親,但“我”并不孤單,因為隨時隨地,母愛都相伴相隨,甚至彌漫在“我”生活的整個過程中,將“我”包裹,“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豐富的母愛。) ①這一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逐漸感悟詩人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的真實意圖,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更大程度上領受到觸手可及的母愛。

          ②老師賞析示范是把品析引向深入的必須。

          ③此時巧介作者,便于再次激發興趣,便于把品析引向實在。

          ④學生的本領應該是習得的,所以品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感悟特點  ①請同學們滿懷深情地自由地默讀全詩,一邊感受這親切溫暖的母愛,一邊思考:這首詩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對母愛的歌頌之情時,主要表現出哪些特點呢?

          ②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及時準確地點撥,漸漸把對這首詩歌特點的認識引向深入。

          ③教師及時用“一唱三嘆”、“反復吟詠”、“天然去雕飾”等詞語提示同學,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整體把握上來。

          ④教師對此步驟作簡單的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對該詩三個小節的細致品析發現,詩人選取生活中幾個極簡易的而又很有代表性的形象,極簡潔的而又典型的場景,表現了深沉而又厚重的母愛,特別是,詩人經過一唱三嘆,反復吟詠,用樸素的語言使母親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也漸漸濃烈起來。我們越讀越覺得,字里行間流淌著詩人滿懷的激情,如春潮般涌動著,撲面而來。母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由此看來,我們今后讀詩,就要用心讀出詩歌的形象美,讀出詩歌的情感美。

          隨手板書--形象美,情感美

          ⑤滿懷深情地介紹泰戈爾,抓住兩點:A他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B,他的詩作文風樸實,含義雋永。 ①學生讀詩1--2遍,進一步感悟。

          ②小組討論后,每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對比”、“反復”、“語言樸實”、“感情真摯”、“生動形象”等特點,老師要給予肯定。

          ③學生分組讀詩歌,感悟一些具體形象所表達的豐富意義:

          A.老師領讀每節第一句,學生齊讀后三句;

          B.一個學生讀“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其余的同學分三個組同時分別齊讀一、二、三節的后三句。

          ④學生自由說說朗讀的體會。

          ①經過了上個環節對詩歌各部分的理解、品析,必須把學生引導到對整首詩的理解把握上來,這一方面能把該詩品得又深又透,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 “由部分到整體”的閱讀詩歌的方法有了感性認識。

          ②對該詩特點的認識,只能由學生自己或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得出,千萬不要貼標簽,硬性塞給學生。

          ③不同形式的朗讀只有一個目的,強化詩歌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加深理解。

          ④此時介紹作者要詳盡點兒,目的在于制造一個新的思維高潮點,興奮點,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泰戈爾,了解泰戈爾,接受泰戈爾。(不必太詳細)

          四讀詩歌,通過想象與詩人神交 ①請同學們再次自由地無限深情地朗讀這首詩,爭取當堂背誦(老師抽查)。

          ②引導學生說出一些泰戈爾的名言。

          ①學生自由背誦,也可同桌互背。

          ②學生交流后,可能說出如下名言:

          A.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么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B.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C.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

          D.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E.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

          F.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世界欺騙我們。 ①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去閱讀,感受會更深切。

          ②此時說名言不是先入為主,而是在對泰戈爾有了感性認識的情況下進行的,通過他們熟知的名言,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

          布置作業鞏固所學 課外閱讀《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隨想集》中的一部或幾部或者選擇一些詩篇閱讀。

            學生借閱,或者網上閱讀,一周之后分小組交流心得。 通過閱讀《仿佛》,引起學生課外閱讀泰戈爾的興趣。課外閱讀是對課內的必要延伸。

           

          【思路點撥】

          1、以泰戈爾名言(盡量用學生熟悉的)引入課文激發興趣,然后再引導學生讀讀--想想--說說--背背,最后達到理解全詩的目的。

          附泰戈爾名言:

          ①小草呀,你的足步雖小,但是你擁有你足下的土地。 

          ②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③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

          ④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為富足。

          2、也可從介紹作者入手,激起學生對詩人泰戈爾的崇敬之情,然后把該詩與《金色花》進行比較閱讀,兩首詩共同點是:①語言簡潔淺顯。②形象清新生動。③情節簡單真實。④情感豐富深厚。⑤反復吟詠,意味深長,余味無窮。⑥⑦⑧⑨⑩不同點是:①《仿佛》選取的畫面代表性更廣,幼年、青少年、成年各個時期的影子都可發現;《金色花》只選取了少年這一特定時期的生活畫面。②《仿佛》中的“我”是深沉的、孤寂的(有時)、渴望得到母愛的、叫人同情叫人敬重的;《金色花》中的“我”是活潑的、淘氣的、惹人愛憐的。③《仿佛》詩節排得更工整,詩句節奏顯得沉、穩、悠長;《金色花》詩節排得更自由多變,詩句節奏顯得靈活、明快、情趣盎然。

          附--《金色花》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

          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風中搖擺,

          又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后,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

          走到做禱(dǎo)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的香氣,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yǎn)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個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候所要說的話了。

          【練習舉隅】

          1.讀了《仿佛》后,一定有不少感慨吧,請你聯系實際,把真實的感受寫下來。

          2.讀下面這首小詩,體會其美妙的意境,選取自己喜愛的小物件、小景物,也試著寫幾句詩。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3.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未來。”根據課文《仿佛》及課外閱讀的泰戈爾的詩篇,你認為泰戈爾是這樣的大師嗎?

           

          [仿佛(滬教版八年級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飛奪瀘定橋滬教版教案

          2.仿佛什么仿佛什么造句

          3.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4.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5.仿佛造句例句

          6.關于仿佛造句大全

          7.像和仿佛的造句

          8.關于仿佛造句

          9.仿佛似的造句大全

          10.用像仿佛造句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伊人成综合网开心五月丁香五 | 日韩欧美国产偷 |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久久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