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運用》開篇講稿
第一節 美麗而奇妙的語言--認識漢語
備課人 合肥市第三中學 汪群
教學目標 略
教學重點 略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登過長城嗎?
一個小伙子,登上了北京八達嶺長城,不覺感慨道:“啊,長城!”旁邊的人以為他詩性大發了,就很有興致等著聽他的下文,誰知他卻說:“咋就這么長!”--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詞匯的貧乏,常常會帶來思想情感的蒼白。
同學們,你們見過長江嗎?
一個五六歲的小姑娘,跟著父母去旅行,當他們乘坐的汽車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的時候,小姑娘趴在車窗玻璃上,看著茫茫的河水,奶聲奶氣地吟出了兩句古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兩句詩盡管用錯了地方,但錯得頗有道理,比那小伙子要高明多了。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們在那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說了些什么,我們談一下好嗎?(討論,略)
二、感悟語言之美(朗讀兩段話):
1、我愛你,漢語 (自擬)
身為中國人,是什么使我們能夠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是什么使我們能夠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
漢語。唯有漢語!
是漢語賦予我們表達意志的權利和自由,是漢語賦予我們超越時空的本領與才能。
哦,漢語,奇妙的精神造物!它們絕非只是一些僅僅代表一定聲音和意義的死的符號,它們分明是些充滿智慧、充滿感情、善歌舞、會呼吸的、活的精靈!
千萬不要小看這說話的權利。“你表達了自己,你才獲得了生命。”(舒婷)每于關鍵時刻,卻因語言的貧乏而抓耳撓腮、臉紅脖粗甚或搜腸刮肚、頓足捶胸──那份尷尬、那份難堪,遠勝于皮肉的創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為中國人,卻不曾留意漢語的美妙;說了這么多年的中國話,卻不曾真正領略過漢語的風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又是怎樣的遺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詩經、楚辭,樂府民歌,漢魏古風,唐詩宋詞,元明劇曲,明清小說……這是一座座怎樣神奇瑰麗的寶庫啊!你怎能竟然屢過其門而不入?
請聽聽語言學家的禮贊吧:漢字,除了聲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漢字的形和意,不僅積淀了悠久的文化傳統,還凝聚著豐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風情;可見,漢字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漢字形體方正,結構勻稱,聲韻結合,音調優美,又具有整齊的結構美和悅耳的音樂美。若論書法之妙和吟誦之美,其氣象萬千、其鏗鏘有致──實乃世界上其它任何語言所不能相與媲美的。漢語講究嚴格的詞序、句序,稍有顛倒,表意則變,“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則有天淵之別。然而方塊之間卻也自由靈動、意味無窮!漢語言簡意賅,詞少意豐,又有突出的邏輯性、雋永的含蓄性,無比的簡潔性……
請聽聽漢語的陽剛之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再聽聽漢語的陰柔之妙:“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再看看詩人秦觀寫給好友蘇軾的一封“信”(回環詩):
暮 賞
已 花
時 歸
醒 去
微 馬
力 如
酒 飛
再看看孟姜女廟前的一副楹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再看看語言學家趙元任偶一為之的語言實驗──《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哦,漢語,我們的母親的聲音和呼吸!你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你可以變戰爭為和平。是你,使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是你使我們能夠淺吟低唱,喁喁私語!是你幫我們表達了愛心,是你助我們伸張了正義……
哦,漢語,叫我怎能不愛你!
2、《聽聽那冷雨》(節選)
臺灣 余光中
春雨。杏花。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地。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文之美,不僅美在形體,更美在風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塊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塊文脈的走勢,任何一種表情的意蘊,任何一襲衣袂的擺動,都如巧奪了天工一般,增之則長,減之則短。
三、體味語言之妙:
1、--只有勇敢面對挑戰和困難,才能戰勝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學習亦如此。
一個灰心喪氣的青年人,因科舉沒考上,便頹廢不堪,一蹶不振,整天關在屋子里,抱頭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進門,語重心長地說:“假如山上滑坡,你該怎么辦?” 年青人喃喃:“往下跑。” 老者仰頭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應該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才有生還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說完便飄然而去。
2、--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鷹,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失敗。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3、--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
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4、--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父子倆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5、--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么?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你們說,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
6、永不會錯的算命先生
咱們最后來個輕松一點的。
你知道嗎?除語文教師外,還有一種人是以語言為職業謀生的。那就是算命的。命是不好算的,一般的算命者能蒙個八九不離十就不得了了,可是高明的算命者卻能夠句句正確,而且全靠非凡的語言功底,有一個故事,可以證明這個事,其中的主角“賽神仙”,我稱他為“永不會錯的算命先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聽?
話說古代有一位算命先生,號稱賽神仙,他所卜算的事情那真是靈驗無比,可以說是算無遺策。一日,有某同窗好友四人,要去進京趕考,但是對自己并無多大信心,于是相約來到這個算命先生那里來算一卦,只問一個問題:“四人中有幾人考上”。賽神仙聽完了四人的生辰八字,簡單履歷,慢悠悠伸出了一個手指。四人想要再問,賽神仙把伸出的那個手指搖了又搖,說“天機不可泄漏”。于是,四人滿懷狐疑地走了。過了不久,只聽到賽神仙的門前是鞭炮齊鳴,原來,是四個人來感謝賽神仙了。且不說在這四人中終有幾人考上,幾人落榜,單說這四個人又送給“賽神仙”一個匾:“神算子”。待四人走后,賽神仙的小徒弟悄悄地問賽神仙說:“你怎么算得那么準啊?”賽神仙笑道:“我怎么會錯呢,要知道我是賽神仙啊!”
請問,賽神仙這一根指頭是什么意思?四人中到底考上了幾人?是因為賽神仙是賽神仙就不會錯了嗎? (其實一根指頭的解釋涵蓋了所有的可能性,最多是“一起考上了”,其次是“一人沒考上”,再其次是“一半考上了”,再其次是“一個沒考上”。四人在事后,自然會往相對的意義上靠,所以賽神仙就不會錯了。)
四、介紹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特點。
五、處理練習:
[認識漢語(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人教版認識人民幣教案
3.認識公頃教案
4.認識時間活動教案
5.中班認識地球教案
6.《認識角》教案
8.圓認識的教案
9.認識時間教案
10.小班教案《認識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