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鶯的特性。
2、品味優美的語言描寫。
3、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特征的習慣,感受生命與自然的可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歸納鶯的各個特點。
2.難點:(1)體會語言的優美。 (2)學會細致觀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在重難點的突破中結合學法指導進行教學。
2.教學中貫徹讀中品味,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原則。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學過一首描寫美好春光的詩,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大家集體來背誦一下。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描繪了一幅動人的鶯歌燕舞圖。鶯是大自然杰出的歌唱家,它以其動人的歌喉贏得人們的喜愛和贊美,唐詩中還有很多寫鶯的詩句,能想起來嗎?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等。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詩句當中,鶯給我們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啼
對!鶯的歌聲,(啼聲)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此它進入了古詩中、春聯中,成了吉祥喜慶的象征,成了春的使者。這是我們中國人對鶯的看法,那么,鶯在法國作家布封的筆下又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封的生動描繪去認識,了解一下鶯。(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作者介紹
布封,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1939年起擔任皇家公園(植物園)主任。他用畢生的精力經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了36冊《自然史》。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一種說明文體。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能達到三個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拿出筆劃出生字,并初步了解鶯的特性。
下面同學們看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陰霾 休眠 歡暢 棲息 涵養 恬靜 無憂無慮
千呵萬護 銷聲匿跡 遷徙
2、學生交流初讀收獲和感受。
大家讀了這篇優美的小短文,必定獲得了一些收獲,總觀全文,鶯有哪些特性?它最突出的特性是什么?
--鶯的特性是:活躍、靈巧、輕盈、好動,生性膽小,無憂無慮,歌聲美妙。最突出的特性是:喜愛唱歌。
總結:鶯是春的使者,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正是這“嬉笑打鬧”、“唱歌傳情”的鶯所帶來的。大家能很快概括出鶯的特性,很不錯!只是老師有點不明白,鶯既然是春的使者,可作者為什么要先從冬天寫起呢?
--文章并不是一開始就寫鶯,而是從蕭條冷寂、毫無生氣的冬天寫起,引出鳥類的回歸,喚醒大自然,然后再寫鶯的出現。這是把鶯置于一個具體季節的背景中, 像舞臺人物的出場一樣,先有一個蓄勢的過程。這比那種開門見山落筆就對鶯進行說明的寫法,顯得更有波瀾,更富有文學性。
三、再讀課文,找出文章各段的中心句。
1、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來進行表述。一般情況只有一個中心句,它大多放在段首,有時也放在段尾,個別情況下才放在段中。陳述性的段有時沒有中心句,但可綜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四、再讀課文,品味詞句
讀了課文,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鶯的生活習性和情感世界,我們都會喜歡上這活潑靈巧的小生靈,那么我們再來細細品味課文,品讀文章的精彩之處,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情感美。
大家可以選擇你認為說明生動的部分,仔細品味、揣摩,用“我覺得文中……的句子(詞語)很生動,理由是……”的格式說一句話,進行小組交流。
A這些可愛的小生命喚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煥發了新的活力與生命。 (學法指導:通過品味詞語的妙用來品句子。明確:“喚醒”、“煥發”兩個動詞的運用,突出了鶯的出現給大地帶來了新的氣象,飽含著作者對鶯的喜愛、贊美之情。)此處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去品味,目的是進行方法的指導
B有些住在我們的花園,有些更喜歡林陰大道和樹叢,不少進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進了蘆葦蕩。 (同上題學法。明確:“住”、“鉆”、“藏”等動詞的運用,把小鳥人格化了,體現了鶯的活潑好動、靈巧和生活習性的特點。)
C早晨可以看見它采集露水,在夏天短暫的雨后,它常來到濕潤的樹葉上搖晃樹枝洗淋浴。(明確:本句寫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場面,運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具體的動作描寫,把鶯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又飽含著作者對這種小鳥的喜愛之情。)
D最后一段。(明確:這段介紹鶯動聽的歌聲。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強調了黑頭鶯是眾多鶯類中叫得最好聽的一種。它聲音最流暢,歌喉輕快純潔,歌聲美妙 動聽,婉轉而富有層次,唱歌的時間最長。“春天的唱詩班”,這是比喻的說法,是指春天眾多的鳥類大合唱。這一段,作者把對鶯的贊美推向高潮,“這歌聲仿佛 涵養了樹林的清新,描繪了恬靜的生活,表達了幸福的感受。”多美的語言啊,在黑頭鶯的獨唱中,結束了全文。這時候,作者情不自禁地寫道:“聽到這些大自然 的幸福鳥歌唱,誰能不為之動情呢?” [教師指導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作者心中的無限感慨,自然從胸中流出:這是對那些爭名逐利、煞費苦心的人們的含蓄地 批判。試想,面對這樣的幸福鳥歌唱,面對這樣美妙的文字,那些奔忙于世俗的人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呢?)
教師總結:那么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這段話:《大百科全書》中的說明是純粹的知識介紹,語句精煉。
從前面同學們的分析中知道整篇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鶯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傳神,形象地表現了鶯的特點,在使讀者獲得有關鶯的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美的享受。這一方法希望我們同學在作文中也要加以運用。
現在就讓我們充滿激情的來朗讀同學們剛才提到的這些精彩的描寫。
生美讀文中精彩的描寫語句。(主要在2、4、6自然段中選取)
五、問題質疑
可讓學生提問題,師生共同解決。然后出示兩個問題:
1、本文著重寫鶯的可愛,第三段作者為什么要寫鶯的不讓人喜愛的毛色呢?
(明確:本文是科學小品,科學小品不僅要有文學性,更要有科學性,所以必須讓讀者全面了解鶯的外形體貌、生活習性,否則就起不到傳授知識的作用。但這一節對鶯暗淡毛色的描寫,并不損害它在讀者心中美好的印象。美好并不等于完美,美的東西也許總有一些讓人遺憾的地方。鶯之可愛,主要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它們活潑好動,無憂無慮對人們心靈的感染和觸動。)
2、文章最后“聽到這些大自然的幸福鳥歌唱,誰能不為之動情呢”這句話有什么內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 確:作者心中的無限感慨,自然從胸中流出。汲汲奔忙于俗世、為真爭名逐利而煞費苦心的人民,面對這樣的幸福鳥的歌唱,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了。以這句話結束 全文,發出感嘆,流露出作者對鶯和大自然中生命世界的喜愛和贊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帶著喜愛和贊美的感情和語氣朗讀這一段。)
五、拓展延伸。
1、課堂小練習
2、現在天空中的鷹少之又少,為什么呢?從而教育學生要熱愛一切動物。
六、總結
作者運用抒情的、富有人情味的語言把普普通通的鶯介紹得這樣生動,帶給我們這么多真切的感受,除了作者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外,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經過了長期的仔細的觀察。據說布豐在寫作《自然史》的時候,常常整天整天地呆在大自然中,細致地觀察,認真地描述。看來仔細觀察和準確生動的表達才是寫好這類文章的關鍵所在。
希望大家也學會細致觀察事物,這樣才能把小動物描繪得逼真。
[《鶯》教案(魯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魯迅《社戲》教案
10.《哪兒去了》冀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