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賈平凹的相關知識。
2.理解文中各種“柏”的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擬人化的寫作手法。
2.品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情感目標:
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傳達的對人生的哲思。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中各種“柏”的象征意義。
2.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傳達的對人生的哲思。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運用生動的語言賦予了黃陵柏樹不同的象征意義,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的哲思。反復誦讀才能體會深意。
教學步驟
導入:
(一)由柏樹導入:展示“軒轅手植柏”圖片導入課文。
(二)由黃陵導入:通過對黃陵的簡介導入課文。
(三)由作者導入:介紹作者、作品,導入課文。
知識補充:
(一)作者資料:
當代作家,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75年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
著有小說集《兵娃》、《姐妹本紀》、《山地筆記》、《野火集》、《商州散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晚唱》、《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州河》、《浮躁》、《廢都》、《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賈平凹散文自選集》、詩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論集》等。
(二)黃帝和黃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國第一陵,在黃陵縣城北l公里的橋山之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朝圣旅游的勝地。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黃帝姓公孫,因長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生于山東壽丘,逝于河南荊山,葬于陜西橋山。黃帝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人史冊。
學習新課:
(一)結合注釋默讀課文,初步把握文意、感受作者情感。
(二)分組討論,看看本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1-3自然段:介紹柏樹的整體形象。
4-19自然段:介紹“柏譜”。
20自然段:自我反思。
(三)朗讀課文,然后討論,這些柏樹都有什么象征意義呢?
提示:
山下柏:象征著身負重荷力爭向上的精神,他們暫時未能征服命運,但精神之火卻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坡坎柏:象征著身處險惡之中卻仍能以昂揚的姿態向上,充滿勃勃生機的精神。“十分努力”寫出了坎坡柏努力生長的積極狀態。
平地柏:寫出了一種身處安逸環境,不思進取,只求雍容浮華的生存狀態。
屈柏:象征著一種茍且偷生、卑躬屈膝的生存狀態。這種精神為人不齒。“俯”“作拜求狀”形象地寫出了屈柏的狀貌及姿態。
夾石柏:象征著在災難壓力之下仍然頑強生存,直到沖破壓力反敗為勝的精神。
(四)你覺得這一課在寫作方面對你有何啟示?
提示:
1.用擬人化手法寫物。本文作者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柏當作人來觀照,生動形象,立體地刻畫了各種柏的生存狀態,令人讀來覺得趣味橫生。
2.以物喻人,蘊含哲思。在本文中作者借柏喻人,將對各種人生狀態的思考巧妙地寄喻在柏樹上,既形象又含蓄地傳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索。
(五)思考討論:
1.文末說:“我站在這里,也是一棵柏嗎?面對著我民族的始祖,我會是一棵什么樣的柏呢?”你認為作者會是文章柏譜里介紹的15種柏樹中的哪一種呢?
2.作為黃帝的后代,面對著中華民族的始祖,你想做一棵什么樣的柏呢?
課外作業:
1.“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古柏行》中詠柏的名句。古詩中詠柏的句子還有很多,你能寫幾句嗎?(至少1句)
2.古人常把柏樹和松樹并稱“松柏”,用它們的堅貞勁直來比喻人的高尚節操。你能說說有關松柏的成語嗎?(至少2個)
[《黃陵柏》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