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12-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了解景、人、情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義。

          2、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的情懷。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意象的賞析來鑒賞古詩的意境美 。

          教學重點

          1、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積累,考察“意”與“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過對作者、寫作風格、寫作背景的了解來把握詩歌的所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通過把握意象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來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2、講讀教學

          教學手段

          1、 多媒體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 

              通過學生背誦所學過的古詩,引出對詩歌賞析的三個層面: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時通過駱賓王的《詠鵝》來講解意象與意境的概念(出示《詠鵝》圖片)。

                         個體                             整體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詩的意象構成的境界和氛圍

          二、在朗讀和想象的基礎上把握詩的意境

          1、播放錄音(聽朗讀談感受)

          2、學生集體朗讀,找出詩中意象以及象征意義。

          高聳的山 ,遼闊的滄海,動蕩的水波,聳立的山島,叢生的樹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風,日月。

          作者對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樣的情思呢?這些意象的組合能形成一種什么樣的境界呢? 

          3.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樂觀,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加強烈, 

          4.風格

          在繼承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緣情”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質樸剛健、清新自然的語言、比興的手法真實地再現現實,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后人稱這種文風為“建安風骨”。

          (出示板書)                              

          自信樂觀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勝仗

            登高望海

          雄渾闊大,氣勢不凡

           

          意境

           

          風格

           

            慷慨悲涼

            質樸剛健

          充滿生機 氣吞萬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與大海的氣吞萬里的磅礴氣勢相契合,他的奮發樂觀正與草木的生機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三、檢驗對意境、意象和主觀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 這首詩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煙渚、客、曠野、低樹、江、月。

                2、 這首詩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涼等。

          四.總結 

          通過觀滄海的學習,我們知道要鑒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我們應該從意象,作者風格,寫作背景,或者詩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意境。

           

          [教學反思]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后,我覺得自己收獲頗多,在反復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后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后,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松后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后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后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閱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借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4、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說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后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5、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后,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寬過多,結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了第二個難度高峰。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課上好。   

           

           

          [《觀滄海》教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關于觀滄海教案

          4.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5.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7.《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8.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

          9.人教版七年級《秋天的懷念》教案

          10.人教版《觀潮》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亚洲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国产 日韩一级精品久久久久 | 外国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