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專題--詠物詩的鑒賞(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shè)計

          發(fā)布時間:2016-1-27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詩歌鑒賞專題----詠物詩的鑒賞》教案

          一、導入新課:朗讀全詩,讀出感情。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1、這首詩從體裁上看,屬于         ;從內(nèi)容上看,屬于           。

          2、這首詩從整體上看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作者借梅花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品質(zhì)?

          參考答案:五絕,詠物詩。借物抒情。借嚴冬群芳紛謝,獨有梅花凌寒開放的景象,歌詠了不怕困難、倔強不屈的傲然風骨。 

          二、什么是詠物詩?

          詩人不直接表 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

          三、學習目標: 

          1、了解詠物類詩歌的特點和寫作技巧。

          2、掌握鑒賞詠物類詩歌的步驟和常用方法。

          學習重點: 

          1、詠物詩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解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朗讀全詩,讀出感情。

          子規(guī) 

          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樹何山著子規(guī)? (“著”,附著,棲息。)

          思考探究一:詩人是借子規(guī)抒發(fā)怎樣的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小結(jié)討論結(jié)果)

          參考答案:借詠子規(guī),抒發(fā)詩人對歷代遭受苦難、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借物抒情)。 

          《子規(guī)》表面寫鳥,實際是由鳥及人,托子規(guī)以抒情,將人間的冤屈之多且無處消解的現(xiàn)實盡收筆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憤懣、有諷刺、有無奈,暗含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借物抒情。

          朗讀全詩,讀出感情。

          葡萄      韓愈

          新莖未遍半猶枯,高架支離倒復扶 。

          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須。 

          一、走近作者: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后人稱為“韓昌黎”。

          因得罪當權(quán)者,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長慶四年十二月卒于長安寓所。謚號“文”,

          人稱“韓吏部”、“韓文公”。他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與柳宗元齊名,人稱“韓柳”,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對后世有巨大影響。  

          思考、探究一:(學生分組討論,小結(jié)討論結(jié)果)

             這首詩從整體上看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作者借葡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托物言志

                    通過描繪葡萄生長之態(tài),表達自己仕途困頓、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葡萄》詠物與言志融為一體,表面寫葡萄,實際是表達自己謫后的希冀。面對前途迷茫,一切都要要隨著命運的安排而沉浮的人生,詩人謹慎小心,意在借此詩委婉表達自己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懇切心情,并以此與相同處境的朋友張署共勉。當然,此詩還從側(cè)面說明了一個道理:豐收的果實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

          朗讀全詩,讀出感情。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山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走近作者: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二年登進士第,但時局危亂,未得官職便還舊山。天占元年,朱全忠奏其為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思考、探究一:(學生討論,出黑板寫答案。)

          1.這首詩刻畫“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            的精神,同時也批評“時人”的                 。

              2.對“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顯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寫出其銳不可擋的發(fā)展勢頭。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             ,后者指         。

          4.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這首詩運用擬人手法去描繪春雨形象,把春雨寫得富有知覺,富有靈性,給人們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詩的詩眼。先從聽覺上描繪,后從視覺上刻畫,在寫景中飽含著詩人的贊頌之情。

          C.全詩在層層寫實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潤萬物生長,給農(nóng)夫漁父帶來豐收希望,給全城帶來萬紫千紅的美景。

          D.全詩透過描繪和聯(lián)想,表達了詩人樂民之樂,喜民之喜,與廣大勞動者息息相關(guān)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不甘埋沒     目光短淺

                      2、刺     出

                      3、未長成的小松 長成后的松樹

                      4、B(應是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了社會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淺,缺乏遠見,在新事物剛

                剛開始的時候,往往不去關(guān)注,待到長成氣候,才去重視。)

           《小松》托物諷喻,借松寫人,寓意深長。小松的遭遇,正是詩人自身的寫照,詩人出身寒微,青年時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以致屢試不中,窮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詩人以此詩抒發(fā)自己對不平社會的不滿。寫松,既有描寫,又有議論;在議論之中,充滿哲理意味。

          五、小結(jié):詠物詩我們應怎樣入手鑒賞呢?(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首先:要抓住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等外在特征、環(huán)境特點特征。 

          其次:要把握住所詠之物的內(nèi)在品性,從而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了解詩人的遭遇,了解詩人的品格。 )

          再次:分析詠物詩的表現(xiàn)手法: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烘托。 

          六、作業(yè):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 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樂府《碧玉歌》,這首詩是歌詠-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的。

                1. 兩首詩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 兩首詩對柳的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現(xiàn)了_____的態(tài)度,后者表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態(tài)度。

                3.兩首詩雖然寫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點展開聯(lián)想,請分析兩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點,而由此聯(lián)想到什么?

                答:

                4.對這兩首詩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賀詩中"碧玉"是樂府所寫的一位妙齡女郎,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樹干。"絲絳"即絲帶,這里以翠綠的絲帶喻寫紛披下垂的柳條。

                B.賀詩中三、四句設(shè)問作答,"誰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風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萬條的柳葉。

                C.曾詩中"初黃"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淺黃色。"亂"、"倚"、"狂"表達了詩人憤怒、憎惡、嘲諷的感情色彩。

                D.曾詩中"解"讀作"jiě",意思是散開、拋灑。“清霜”指秋天肅殺的嚴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飛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嚴霜將把柳葉剝得精光。

                5.關(guān)于這兩首詩,分析解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賀詩用梳妝打扮的碧玉少女為喻,描寫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風像少女纖纖素手中的利剪為喻,寫出春風下柳芽萌發(fā)。這樣寫使詩的后兩句與前兩句緊密聯(lián)系起來。可以說想象出奇,描寫生動。

                B.曾詩一反"托物寄興、言志抒懷"之常格,以所詠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時的丑態(tài);告訴人們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騙手段為非作歹,總有一天失勢遭殃,受到懲罰。與傳統(tǒng)詠柳詩相比,可以說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別調(diào)"。

                C.兩首詩同為詠物詩,構(gòu)思均與傳統(tǒng)詠物詩相異。賀詩詠柳而不抒離別思鄉(xiāng)感傷之事,曾詩詠柳而不頌柳,卻反其意以喻小人,進行貶斥、嘲諷。

                D.兩首詩都為七言絕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賀詩頌揚了唐王朝興盛、光明; 曾詩抨擊了北宋末年政治斗爭之黑暗。

          參考答案:

          1.比喻 擬人

                2.喜悅、贊賞 貶斥、嘲諷

                3.前者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姻娜多姿聯(lián)想到翠綠的絲帶,后者由柳枝的隨

                風搖擺、披拂不定聯(lián)想到?jīng)]有節(jié)操、反復無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賀詩沒有頌揚唐王朝興盛光明的明顯用意。)

             

          [詩歌鑒賞專題--詠物詩的鑒賞(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1.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2.影視鑒賞教案

          3.高考古代詩歌鑒賞教案

          4.《鑒賞家》的教案

          5.詩歌鑒賞:專用術(shù)語

          6.《送李端》詩歌鑒賞

          7.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8.關(guān)于景物形象的詩歌鑒賞教學教案

          9.鑒賞寫水的詩歌

          10.雨雪曲詩歌鑒賞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 亚洲国产一线播放 | 亚洲免费观看福利视频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国久久精品综合网 |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