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掌握譯文。
3.按照游覽的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4.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學習對自然景物細致觀察,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品讀精彩語段,體會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精彩描寫。
3.理解作者孤寂悲涼的心境。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體,掌握課文的現代文翻譯。
2.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增強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4.品味作品寫景的妙處。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小石潭記》的作者是 ,字 , 代文學家,“ ”之一。本文是他被貶永州后寫的永州八記之四。
記是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可記游、可記事、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2.根據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給加點字注音。
A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以出( ) 為坻( )
B為嵁( ) 參差( ) 佁然( ) 俶爾( )
C翕忽( ) 寂寥( ) 差互( ) 幽邃( )
D悄愴( ) 龔古( ) 恕己( )
3.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加點字
篁竹 尤 坻 嶼 嵁
翠蔓 可 許 佁然 俶爾
翕忽 斗 蛇 犬牙 差互
悄愴 清
4.翻譯下列句子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5.朗讀課文,標記段落序號,整體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⑵根據課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一段:
二段:
三段:
四段:
五段:
6.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景物描寫生動形象,你能找出一處嗎?
7.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下來,上課時交流。
課堂學習
一、情景導入:
美麗的大自然帶給我們身心的愉悅與奇妙的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會使我們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悶,流連其中,樂而忘返。林語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紙上的山水。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踏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足跡,游覽小石潭,賞美景,品柳宗元在優美的山水間寄寓著怎樣情感?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2.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3.疏通文句,落實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一詞多義
4.朗讀并背誦課文,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語調的把握。
課文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游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5.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第一段, 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板書:
第二段, 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
板書:
第三段, 探尋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板書: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板書:
第五段記下同游者。
6.仔細品味下面一段話,并加以賞析。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三、點撥講解:
板書:見上。
四.練習測評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潭中魚可百許頭, 。 ,影布石上, ; , ,似與游者相樂。
2.據要求填空
直接寫潭水的句子是 。
間接寫潭水的句子是 。
3.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
寫魚靜態的句子 。
寫魚動態的句子 。
寫魚情態的句子 。
4.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5.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 、 、 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 ,卻又無處不在寫 。
6.用原文的一個字回答問題:
作者開頭寫小石潭時的心情是 ,結尾寫小石潭時的心情是 。
五、布置作業
1.積累語言:摘抄你認為寫得好的詞語或句子,寫在積累本上。
2.請你做導游,從《小石潭記》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按照游覽的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2.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3.理解作者悲涼凄苦的情懷。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動詞?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課堂學習
一、情景導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情與景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游人的心境不同,因而山水也有了個性,有了思想,我們從作者的游記中不僅能領略祖國的壯麗山水,也能感悟作者的心境,今天讓我們來感悟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吧。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2.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3.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寫了 、 、 以及潭邊的 。
第二段描寫了 和 。表現潭水 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岸勢的 來寫。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 的氣氛。
4.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深入思考:
(1)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2)作者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點來寫的?
(3)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4)小組討論: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乎矛盾,該如何理解?(聯系本文的寫作背景來分析)
三、點撥講解:
1.本文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與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的描繪中結合作者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但無人賞析,四周被竹林環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與作者心境的孤凄悲涼形成強烈的比襯,表現了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抑郁心情。
2.學習各種手法的運用:動靜結合、擬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3.板書: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游魚、潭水 溪身、岸勢 幽深冷寂
(動靜結合)(清澈)(曲折蜿蜒)(參差不齊)
四、練習測評:
1.抒發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 )(多選)
A.聞水聲,如鳴佩環。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D.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E.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F.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G.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 H.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方,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 聞水聲,如鳴佩環。
B. 皆若空游無所依。
C. 似與游者相樂。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時節出游,天氣涼了。 B.游的時間長了,接近黃昏,有了寒氣。
C.小石潭四周沒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4.譯句:
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⑶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5.解釋加點詞:
⑴如鳴佩環,心樂( )之。
⑵皆若空游( )無所依。
⑶斗( )折蛇( )行。
⑷潭中魚可( )百許( )頭。
6.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⑴“伐竹取道”與上文“ ”呼應,又為下文“ ”埋下伏筆。
⑵既表現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 。
⑶根據原文內容,說說作者觀賞景物時的心情是怎樣發展變化的?
五、布置作業
1.為了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2.積累:你已學過很多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請寫出6句描寫山水的詩文,標明出處、作者。
如: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三峽》酈道元。
附:《小石潭記》答案: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1、2、3、4略
5、⑴游蹤 ⑵一段: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二段:寫潭水和游魚。三段:寫潭溪與岸勢。四段:寫作者的感受。五段:記同游者。
練習測評:
1、2、3、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游魚、陽光、影子。水、水。 6樂、凄。
第二課時:
課前預習:
1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隔、聞、伐、取、見。2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3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4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自主合作學習:
3 ⑴空竹、水聲、小潭、翠蔓。⑵潭水、游魚。清澈。⑶曲折蜿蜒、參差不齊。⑷幽深冷寂。4 ⑴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⑵幽靜 ⑶孤凄悲涼 ⑷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練習測評:
1、C、F、G 2、⑴、⑵是,⑶不是。 3、D 4、5略 6 ⑴隔篁竹,寂寥無人。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⑶先樂后憂。
作業:
1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游、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2略。
[《小石潭記》導學提綱(魯教版八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小石潭記教案
2.小石潭記復習教案
3.小石潭記的教案
4.小石潭記教學教案
10.魯迅《社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