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7-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分析邊塞詩的多重主題,掌握詩歌環境渲染、對比襯托等藝術手法,揣摩詩歌精湛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法與提問法,品味詩歌的主題美、技巧美、語言美,學習詩歌鑒賞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作者對邊庭士卒英雄氣概的贊頌,對他們離家遠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對某些將領腐敗無能的抨擊,體會邊塞詩深、廣的社會意義。

          教學步驟

          一、 導入:回顧岑參《走馬川行》(齊聲背誦)

            岑參為我們描繪一場慷慨激昂、催人奮進的戰爭。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另一位偉大的邊塞詩人:高適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一字仲武,世稱高常侍,與岑參并稱,盛唐邊塞詩代表作家。其邊塞詩感情激昂,意境雄渾,氣勢奔放;長于七古。《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

          二、 誦讀

          1、 學生范讀(配樂)  評價

          2、 誦讀指導:節奏、停頓、情感

          3、 散讀

          4、 齊讀

          三、 詩歌思想主題

          思考討論:這是一場(  ? )的戰爭。

          (1)一場完整的戰爭:出師--戰敗--被圍--死斗(戰爭全過程)

          (2)一場環境惡劣的戰爭

          邊塞環境:山川蕭條極邊土                           特點:遼遠、開闊、荒涼

                    大漠窮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3)一場催人淚下(英勇、感人、沉痛)戰爭

          士兵:戰士軍前半死生                              拼死作戰、流血犧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盡關山未解圍                              短兵相接  浴血奮戰  視死如歸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質樸、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婦:為了揭露軍中苦樂不均,從士兵的內心痛苦來寫。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將領臨戰失職、縱情神色鮮明對比。這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用對比突出征夫思婦雙方的痛苦,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將領更深刻的譴責。

          補: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分析: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本題中之義:“猶是”句蕩開一筆,另辟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4)一場失敗(腐朽)的戰爭

          將領: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驕傲輕敵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貪功冒進  

                身當恩遇恒輕敵

                美人帳下猶歌舞                             縱情聲色   腐敗無能   

          (5)一場正義的戰爭……                 

          小結:

          邊塞詩的思想主題:建功立業、報效祖國;久戍思歸,離愁別緒;邊地苦寒,厭惡戰爭

          多重主題:對邊庭士卒英雄氣概的贊頌,對他們離家遠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對某些將領腐敗無能的抨擊。

          四、詩歌藝術特色

          思考討論:詩歌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來表達這些復雜的情感的?

          方法指導: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地氣氛(烘托)。

          邊塞環境:山川蕭條極邊土                           特點:遼遠、開闊、荒涼

                    大漠窮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肅殺的氣氛,渲染悲劇的場面,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2)運用多重對比,深化作品主題。

          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戰、流血犧牲,一方卻是美人歌舞、縱情聲色,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尖銳地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職的將軍們的腐敗作風。暗示了必敗的原因。

          士兵浴血奮戰--將軍荒淫腐敗

          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將領臨戰失職、縱情聲色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雙方緊張的軍事活動對比

          當時尋歡作樂、不思報效國家的將軍--古代勇猛善戰、與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將軍

          出征時的狂妄--戰敗時的慘烈

          句中并無一個褒貶性的字眼,通過鮮明的多重對比,使主題更鮮明,情感愛憎分明。

          五、總結(朗讀)

          清人宋宗元在《網獅園唐詩箋》中評述高適《燕歌行》道:“沉痛語不堪多讀”。

          這樣的“沉痛語”不是文人的無病呻吟,不是詩人穩坐高堂的想象。高適曾經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的現實狀況是了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也為《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而此詩也是有感而發。

          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張公,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張因與契丹作戰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詩含有譏諷張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詩篇的思想深度來自勇敢針砭時弊的精神。

          作業:揣摩詩歌語言,“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

          2.人教版高二語文下冊《雷雨》教案

          3.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4.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5.《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6.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7.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8.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9.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0.人教版高二下冊《短文三篇》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 欧美婷婷开心五月综合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