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語文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正確認識人生苦與樂的關系。

          3、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積累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例:知足常樂、苦盡甘來、苦中作樂、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著名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作者簡介: 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作:《飲冰室合集》

             (三)課文朗讀: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①注音: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②結合文中注釋解釋       莫若:不如。

          失意、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悲天憫人。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奮斗到死為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四)、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1、2段中找)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3段中找)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五)、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步:先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填寫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據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三、(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六)、分析課文:

          A碧致鄣諞徊糠鄭

             第1自然段:ィ帷⒆髡呤褂蒙櫛剩“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饋達觀。作者認為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b、接著作者提出自己的見解,什么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c、為什么“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ィ帷⒁黃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例:

          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于對自己。

          b、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c、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系是主論與輔論的關系。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B、討論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樂呢?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找出并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c、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C、討論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后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于負責”。

            b、為什么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c、最后一段說明了什么內容呢?為什么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d、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最苦: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負責任:對人、對事、對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

             最樂: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盡責任:人生第一件樂事

             苦中真樂: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第二課時

          D、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與前一段的“翻過來看”,銜接嚴密。)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與“盡責任”聯系起來看)

           ③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七)、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①了解語言特色,鍛煉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復。

          第三步:學生找出最喜歡的句子,大聲地把它讀出來。

          第四步:句型練習--仿寫:學生根據示例仿寫,也可以仿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         

          _____若能____,雖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生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八)聯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 

          (要求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九)結語:播放《說句心里話》,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也都應有他的責任。只要我們盡職盡責,我們就會快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十)、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最 苦 與 最 樂 

                                   梁啟超 

                  最苦                     最樂 

          貧?失意?老、死? 知足、安分、達觀(不苦) 現象 

               欠錢沒還              如釋重負 

          負   恩惠未報        盡    心安理得 

          責   得罪人沒賠禮    責    吃苦--真樂 

          任   該做沒做        任   (苦樂循環)   本質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最苦與最樂(語文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最苦與最樂》讀后感三篇

          2.交響樂活動教案

          3.小班美術教案《涂涂樂》

          4.樂高活動設計教案

          5.語文版七年級教學計劃

          6.七年級語文版教學計劃

          7.《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8.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先锋资源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色多多 | 少妇按摩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heyzo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