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導學提綱(魯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詞語。

          2、 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節,理清寫作脈絡。

          3、 運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想象能力。

          【學習重難點】

          1、 積累部分文言詞語

          2、 疏通文章大意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 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屋舍儼然﹙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⑶阡陌交通﹙          ﹚

          ⑷黃發垂髫﹙     ﹚⑸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⑹詣太守   ﹙          ﹚

          ⑺此中人語云﹙    ﹚

          2、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掌握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⑴落英﹙     ﹚繽紛﹙           ﹚⑵屋舍儼然﹙          ﹚⑶阡陌交通﹙       ﹚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⑸黃發﹙     ﹚垂髫﹙      ﹚⑹便要還家﹙       ﹚

          ⑺皆嘆惋﹙       ﹚⑻便扶﹙        ﹚向﹙         ﹚路    ⑼詣太守﹙         ﹚

          ⑽尋向所志﹙     ﹚⑾欣然規往﹙       ﹚⑿尋病終﹙     ﹚⒀后遂無問津者﹙    ﹚

          3、朗讀課文,2-3遍。(朗讀時,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語速適中,語句流暢,富含感情,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

          4、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完成下列問題。

          ⑴漁人的行進路線: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_____桃花源。

          ⑵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 寫桃花林奇異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② 寫桃花源優美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③ 寫桃源人祖先來到桃花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④ 寫桃源人與世隔絕時間長的句子:______________

          5、查閱資料,介紹一下陶淵明,制成知識卡片。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6、把你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寫在下面,課堂上交流。

          課堂學習

          一、 情景導入:

          “世外桃源”是同學們熟知的一個成語,它出自于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么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就讓我們一起從《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2、交流預習情況,展示預習效果。

          3、學生齊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

          4、自主學習以下內容:

          ⑴借助工具書,弄清下列詞在文中的意思。

          異      窮      屬     悉     咸      延      語       尋

          ⑵古代詞語有很多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辨析下列詞語的古今意義:

          鮮美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不足

          ⑶細讀下列句子,用現代漢語寫出句子的意思。

          初極狹,才通人。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不足為外人道也。

          后遂無問津者。

          6 、疏通文意,再讀課文。

          ⑴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生對照注釋,試講課文。

          ⑵復述課文內容

          教師提醒: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是整個故事連貫起來。

          三、點撥講解

          ⑴學法指導:

          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   不可望文生義。

          翻譯句子時,先弄清句式特點、關鍵字的意思,然后做到準確,通順,省略的部分要補上。例如:

          “具答之,便要還家”具,詳細;要通邀,邀請。(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   譯文,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

          ⑵板書:

          漁人行蹤:

                  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復尋桃花源

          四、練習測評:

          1、下面劃線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A咸來問訊 ﹙    ﹚B皆嘆惋﹙     ﹚C悉如外人﹙    ﹚D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A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B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4、你認為作者筆下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出來。

          五、布置作業:

          1、本文有不少詞語凝練優美,流傳至今成為成語。請找出來工整地寫下來。

          2、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用課文中的句子填空

          ( 漁人行蹤。                   ( 所見所聞。

          發現桃花源                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

                                    環境優美﹙                                ﹚

          進入桃花源                安居樂業﹙                                ﹚

                              熱情好客 ﹙                           ﹚ 

          離開桃花源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復尋桃花源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背默全文。

           2、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在文中反映的社會理想。  

           【學習重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反映的社會理想 。

           【學習過程 】

          一、情景導入

          訂正作業,導入第二課時

          二、自主合作學習

          1、出示學習目標。

          2、自主完成

           ⑴背誦課文,默寫下列句子

          ① 桃花林奇異美景的句子--------

          ②  桃花源優美的自然環境  --------

            ③  桃花源內祥和的社會生活的句子  --------

            ④  寫桃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   --------      

          ⑵本文文字簡約,蘊含卻豐富,寥寥幾語,向我們展現的是美不勝收的桃源美景。請大家用這個句式,“這里的美,你看……”,發揮你的想象,用現代漢語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  老師范例:)

           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顆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①這里的土地美,你看,―――――――――――――――――――――――――――――

          ②這里的屋舍美,你看,―――――――――――――――――――――――――――――

          ③這里的田池美,你看,―――――――――――――――――――――――――――――

          ④這里的阡陌美,你看,―――――――――――――――――――――――――――――

          ⑶這里的景太美了,那么生活在這里的人呢?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聯系課文內容加以比較﹚

          3、交流點撥,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⑴思考一下,下面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中。后遂無問津者。

          ⑵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根據提示進行思考:

          ①“景”奇:

          ②“人”奇:

          ③“蹤”奇:

          ⑶小組討論: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一種怎樣的社會理想?你又是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社會?

          三、點撥講解

          1、寫美景時,運用修辭,四字短語等等。

          2、分析課文緊扣文本回答,盡量用文中的話。

          板書:桃花源--子虛烏有--寄托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平等和諧自足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練習測評

          1、下列詩(文)名句所表達的人生追求與文本明顯不同的一項: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C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D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3、每個人都曾構想過自己的理想,請用恰當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你的理想王國。

          五、布置作業

          1、本課與陸游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的一個成語:--

          2、文中那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附: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放煌,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答案: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2、見課下注釋

           4、⑴發現,進入,離開,復尋

          ⑵①芳草鮮美,落英繽紛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③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④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四、練習測評

          1、A2、都    驚訝,驚奇   完全    請  3、略4、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五。作業

          1、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不知有漢

          第二課時

          自主學習

          2、⑴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⑵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⑶①桃花源有著“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峰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3、⑴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2)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3)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寄托了作者對和平的向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練習測評

          1、B  2、熱情好客      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

          作業:

          1、豁然開朗

          2、不足為外人道也

          3、因為這里沒有戰亂紛爭,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

           

          [《桃花源記》導學提綱(魯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桃花源記教案

          4. 桃花源記教案

          5.人教版必修三《勸學》說課稿

          6.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7.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9.魯教版三年級語文上《信箱》教學教案

          10.魯迅《社戲》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特级黄国产片一级视频播放 | 日本免费看片尤∴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网站你懂得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