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揚州慢》 課堂類型 欣賞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姜夔及其詞風,培養學生自行閱讀鑒賞中國古代作品的能力,體會作品的意境和內涵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內涵,比較閱讀,與辛棄疾《永遇樂》比較。 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撫今追昔的哀思。
教學重點 “黍離之悲”的解讀。
教學難點 對名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賞析
教學方法 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教
學
過
程 一、新課導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吟詠了二十四橋的美景,幾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過此地,化用了這一名句,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宋詩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
二、新課推進
(一)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2、背景簡介:
(二)整體感知
1.提問: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悲(悲涼、凄涼、凄冷等)
2.提問: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明確: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橋……為誰生”等。
3提問: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色、聲
(以上學生邊回答邊板書)
青青薺麥
廢池喬木
景-- 二十四橋 --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寂寞紅藥
聲--- 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為詞的一個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寫作的時間和地點,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概括了寫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離”的來源
所謂“黍離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國之恨!对娊"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序》中稱: 《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過故宗周廟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后來就用“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
3、這段序中的內容,在詞中都有相對應的詞句。請把這些對應的詞句找出來。
明確:“余過維揚”對應:“過春風十里”
“薺麥彌望”對應:“盡薺麥青青”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對應:“廢池喬木”
“戍角悲吟”對應:“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痹谠~中,最能形象地表達這種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四)課文分析鑒賞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先點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的贊語,只八個字,就概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接下去,寫“解鞍少駐”既突出了對名城風華的仰慕,又表明憶舊是為了傷今,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分析2: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是從杜牧《贈別》中“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詩句化出,杜牧詩句極言揚州之美,所以詞人化用來作了一個對比:聽說揚州繁華富麗、但一路之上,觸目之處,卻盡是青青的野生蕎麥,一片荒涼景象。造成這種強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分析3: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詞人把揚州的殘破完全歸到“胡馬窺江”,如此選材是為了極表他的“黍離之悲”。
廢池喬木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廢池、喬木本是沒有知覺的東西,詞人將它們人格化,作為15年前那場浩劫的目擊者,戰爭的恐怖、敵人的兇殘,種種景象仍然留在它們心中,連他們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侵略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這樣寫,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對侵略戰爭的極端痛恨。
分析4: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臨后,軍營中傳出陣陣凄厲的號角聲,在空城的上空回蕩。
分析5: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緬懷往昔的繁華,立即想到晚唐風流俊逸的著名詩人杜牧。當時杜牧任職于淮南節度府,和判官韓綽一起尋佳訪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如膾炙人口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等。從這些詩句來看,是揚州繁華的象征。詞人欲以“豆蔻詞”“青樓夢”這些象征揚州繁華的艷句,在設想杜牧“重到須驚”“難賦深情”的襯托下,使劫后揚州的荒涼更加突出。
分析6: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句,因相傳古代有二十四個美人吹蕭于橋上,所以有此句。作者這里滿懷凄涼的情感,如泣如訴地寫
道:二十四橋仍舊,但橋頭沒有了吹蕭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圓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畫面無聲無息,冷絕凄絕。
分析7:“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二十四橋因橋邊盛產紅芍藥花,故又稱紅藥橋。作者面對清冷的景色,看到橋邊依然盛開的紅花,不禁悲從中來,向芍藥發問:你們寂寞地開在這里,無人來觀賞,你們為誰而開呢?這里將無情的花兒賦予了情感,意蘊至深、悲痛已極。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這里,全詞結句,但詞意綿長,余音繚繞,久久不絕,詞人的悲愴之感達到了高潮。
(五)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 揚州慢
內容 抒寫作者抗敵救國宏圖大志,表達作者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忠之心。 描繪昔日的繁華揚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踐踏而呈現的慘狀,揭露金人的殘暴。
情感 表達堅決抗金和投身戰斗的堅強意志。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體現國亡土喪的黍離之悲,和凄涼悲愴的心情。
風格 蒼涼中透露悲壯、豪邁 幽寂悲涼、婉約
手法 用典 化用、反襯
三、課堂小結
由上片的紀行寫景過渡到下片的聯想對比,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實,一邊是虛,兩副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對揚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詞的上半闋寫揚州兵災后的蕭條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亡國喪土之悲。上半闋主要寫實,抓住了“薺麥”、“廢池”、“喬木”、“清角”、“空城”這些富有特征的戰亂之后的景物,又以黃昏相襯托,暗淡、凄涼,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作者懷念故國,憎恨敵人的愛國思想感情從中自然流露出來。詞的下半闋運用杜牧故事,處處設想,抒寫黍離之悲。下半闋作者運用杜牧的典故,寫景抒情有虛有實。“橋”、“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實寫。將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詩句帶出,用來進行今昔對比,令人產生“橋在人去”的悵惘。這樣就使主題更加突出了。
分類作業 A類: JC,背誦本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B類: 比較閱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預習布置 預習《長相思》。
板書設計 青青薺麥
廢池喬木 景-- 二十四橋 --眼前之景
無聲冷月
寂寞紅藥 聲--- 清角吹寒
課后反思
[揚州慢(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二語文《師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