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題的解答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5-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品味: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的感情。

              ②誦讀:通過誦讀,體會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把握不同詩歌所表現的不同情感,正確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在鑒賞評價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內容即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借助意象挖掘感情。

          2、教學難點

          抓住形象、概括的語言,體會意象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分析

          (一)導課

          由2004年《考試說明》及詩歌鑒賞題型的變化導入“古代詩歌鑒賞題的解題法”的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演示】“學習目標”  

          (三)

          題例1

          閱讀下列古詩,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北固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以北,三面臨江。

          懸:端端正正地高掛。

          (1)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1)抓住試題的有效信息--詩歌的題目、點題所在、作者、注釋、表達感情的最重要的語句、題干,找到切入點。

            “次”:駐扎,停泊。第一句點題,聯系注釋,可推知洛陽是故鄉(xiāng)。“客” 

          (2)挖掘景物組合所體現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鄉(xiāng)書”“歸雁”這些意象表達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洛陽故里,思念親人的感情。

          題例2

          閱讀下列古詩,回答問題。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釋:刺頭:指松樹苗長滿松針,又直有硬。

          請說說你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1)學生上黑板答題。

          (2)【教師評講】

          該詩是典型的詠物言志詩,先要欣賞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抒情和刻畫,找到與“志”的契合點,從而掌握主題。

          (3)【教師設疑】抓哪些詞語、煉字,分析小松特點?

          (4)【學生討論】要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個煉字“刺”,不僅準確勾勒出外形特點,而且把其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勾畫了出來。

          (5)【教師總結】挖掘事物內在的神韻、品格、精神--“契合點”。

          (6)針對主題歸納不全面的問題,教師引導:該詩分兩層,分別用記敘、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從小松和時人兩個角度言志。

          (7)【教師總結】主題歸納注意多角度。

          (8)教師引導:杜荀鶴雖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后因設法得到朱溫

          賞識才居要職,不久就因重病而死。  

          師生明確: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聯系作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微也能成就大業(yè)”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從兩個方面歸納)

          (9)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題例3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幽州臺:即薊北樓、燕臺,為戰(zhàn)國時燕昭王所建,原名黃金臺,是燕昭王招納賢才之地。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

          (1)【教師設疑】詠史懷古詩的鑒賞如何入手?

          (2)【學生回顧】

          A、 詠懷的對象

          B、 詠懷的媒介:主觀、客觀

          C、 抓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注釋、題目來明確詠懷對象即媒介。

          (3)結合詩歌的題目、注釋和背景,引導學生明確“古人”、“來者”的具體含義。

          (4)【教師引導】要分析感情只能從人物的形象特點中來。

          (5)【教師設疑】分析人物形象抓哪些語言?

          (6)【學生明確】“念”、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7)【教師提示】抓抒情主人公的心態(tài)、心理。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態(tài)、

          (8)師生明確:

          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通過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見,詩歌表達的是對封建統治者不能重用賢才的不滿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哀。

           題例4

          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三四句表達了什么感情?

          (1)學生回答,仍需從語言入手。“恐”、“開封”

          (2)【教師提示】抓細節(jié)描寫,體會心理活動。

          (3)學生明確:表達了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9、師生小結:情從形象中來,景物形象抓景物的特點(情景交融),事物形象抓其內在的神韻(托物言志),人物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

          10、以語言為橋梁,通過形象特點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

          11、教師小結全堂課的重點--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

          這堂課以思想內容的鑒賞評價為主,選取了不同題材、不同表現手法、問法不同的詩歌作為題例,在解題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對形象、語言的初步鑒賞,意在引導同學掌握方法,拾階而上,撥云顯月,真正讀懂詩歌。

          1 、學會審題--怎么問,答什么、多角度。

          2 、利用試題所給信息,尋找有效切入

          點:題目、點題、作者、背景、注釋、重要句子。

          3 、 抓住語言,借助意象的分析,挖掘思想感情。

          4 、 了解詩歌題材分類,便于把握主旨。

          課堂練習:閱讀下列古詩,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 古人評論“風正一帆懸”這句

          詩的妙處時,說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從全詩看,這句詩傳出了哪些“大景”?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不僅寫景真切,而且表現出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這真理是什么?

          直接顯示《考試說明》與課題,讓學生明確考什么、怎么考。

          將學習目標明確提出,可讓學生明確本課堂的任務,用斜體字強調以思想內容的鑒賞評價為重點,用對聯的形式強調本課的目的和重要性。

          該詩是典型的即事感懷詩,主要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是典型的以景物為形象的詩歌。是抓住景物特征,挖掘思想感情的典型題例。

          根據題干要求,該詩考查對思想內容的評價。在此用課件強調做詩歌鑒賞題時要充分利用試題所給的有效信息。

          該詩是典型的詠物詩。主要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典型的以事物為形象的詩歌。

          學生答題后,針對性的評講,可清晰答題思路,步步導引,從而掌握方法。

          對詠物詩的鑒賞,學生知道先欣賞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抒情和刻畫,但往往停留在其外形特點上,所以在此強調挖掘事物內在的神韻、品格、精神,找到與“志”的契合點。

          學生對主題的歸納往往不全面,在此提示學生從詩歌的結構、思路入手多角度歸納主題。 

          作者的經歷、思想、創(chuàng)作背景是分析主題的有效信息。

          這首詩是典型的詠史懷古詩,主要運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詩中的形象是人物形象。這一點,學生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能掌握,教師意在引導學生以題材、表現手法為突破口解題。

          鞏固舊知識,以舊知識解決新問題。

          繼續(xù)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挖掘形象特點。

          這首即事感懷詩,塑造的形象依然是人物,但運用寓情于事的表現手法,很有代表性。

          該題問法與前面的題有所不同,要提醒學生審題,明確設題的范圍。

          回放前面的典型題例,以便歸納、整理。

          歸納出分析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

          運用課件將重點系統化、條理化。

          該題需抓意象的特點,可鞏固所講知識,同時引出借助聯想、想象解題以及借審題解題這兩種方法,這是下節(jié)課的重點。

          該題涉及意象的主次之分,是鞏固基礎上的一個強化練習。

          六、板書設計: 

                    景物--景物形象抓景物的特點。  --情景交融

          情       意象--            事物--事物形象抓其內在的神韻。 --托物言志

                                   人物--人物形象抓神 態(tài)動作心理。--直抒胸臆

                                                           --寓情于事

          七、教學過程流程圖

           

          [詩歌鑒賞題的解答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詩歌鑒賞形象的教案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4.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在线网站91 | 一本热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