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理解文言文實詞的意義。
2.掌握文言文的誦讀方法。
3、疏通文句,流暢的翻譯全文。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文。
2、學會仔細觀察事物,發揮聯想和想象。
體會作者兒時觀察昆蟲的童趣。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分鐘)
同學們,有人說,童年是一首歌,節奏歡快;童年是一首詩,浪漫多彩;童年是海邊的貝殼,五色斑斕。想起童年,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分鐘,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與大家分享一下。
請一學生講講。
二、指導朗讀,了解文意。
1.自讀課文,給加點的字注音
藐( )小 項為之強( ) 鶴唳( ) 怡( )然
土礫( ) 壑( ) 蝦( )蟆( )
2.教師提示、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翻譯課文。
1.幻燈顯示,先根據課文注釋完成練習提綱,再翻譯全文。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帳中,徐噴以煙(慢慢地)
③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④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⑤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①心之所向,則或干或百果然鶴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了鶴。)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與臺齊(使身子與花臺平齊)。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悅,自覺是一種滿足。)
④見二蟲斗草間。(看見二只蟲子在草間爭斗。)
2.根據剛才的練習,學生獨立試譯。其他學生糾正或修改,教師補充。
四、理解文意
1.作者記敘了兒時哪幾件"物外之趣"?小組討論總結,其他同學補充。
2.請學生先列好提綱,再根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①擬夏蟻為“群鶴舞空”。
②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
③懲治蝦蟆,為小蟲打抱不平。
五、討論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
1.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解決。
(1)作者所說的"物外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么產生的?
(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
(2)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鶴舞空。
沖煙飛鳴(想象成)青云白鶴
叢草--森林 蟲蚊--獸類 土礫--丘壑
(富有創造性)
(3)你小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試展示自己的創造力。
五、小結(1分鐘)
文章這種“物外之趣”是通過創造性的想象而得來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知識豐富,想象力的豐富。
六、布置作業:(1分鐘)
1.熟讀、翻譯全文。(A) 2.《掌握語文》練習。(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組或班上說給同學聽。
七、附:板書設計
仔細觀察 觀蚊如鶴
富有愛心、 → 神游山林 → 物外之趣
想象聯想 鞭打蝦蟆
[《童趣》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