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以前我們對這種心智活動的解說,僅限于學生個體,也就是把作文看作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把優秀作文看成是學生個體的努力的結果,把作文能力的提高看成是學生個體能力的提高。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傳統的作文訓練就形成了面對群體布置又以個體獨立完成為特征的封閉模式。離開學生作文的圈子,我們放眼看看周圍的世界,看看周圍的事物,從螞蟻將比它們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食物搬移到自己的洞穴,到一部電影、電視劇、交響樂等的完成,再到國家建設取得輝煌的成就,這些“作文”,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合作的結果,無一不是合作“學習”的結果。那為什么學生作文就單單應該是孤立的個體行為呢?我們以為,作文這個復雜的心智活動,應該既是個體的又是群體的。應該既體現在個體行為上,又體現在群體行為上;應該既有學生個人的作文,也有學生群體的作文。不論是從個人成長的需求看,還是從社會發展的需求看,學生的群體作文都更應該被看重,更應該成為作文這個復雜心智活動的主流。
隨著新課程合作學習理念被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越來越多的老師正嘗試把合作策略運用于作文教學,力圖促成了作文教學與新教育理念的接軌與交融。然而,縱觀網絡、報刊雜志,我們捕捉到的信息,合作作文幾乎就等于“合作收集作文材料”和“合作修改作文”。在“合作”成為人們真正關注的話題以前,葉圣陶先生、呂叔湘先生,以至后來的錢夢龍老師、于漪老師、魏書生老師都曾直接或間接的談到過這樣的“合作”。這些“合作”絕對不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孕育下派生出來的“合作作文”,至少不應該是“合作作文”的全部內容或主要內容。我們承認,“合作收集作文材料”和“合作修改作文”也的確是學生作文所需要的,但“合作收集作文材料”還僅僅是作文的“前奏”,“合作修改作文”也只能算是作文的“尾聲”,他們都還沒有真正進入作文的“主場”,還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合作作文”既然源于新的教育理念,就不能簡單牽強應時地冠以“合作”的名號,而應該具有新教育理念的特征。合作學習研究專家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活動”(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我們想,如果把作文看作是學生的一種學習形式,那么,合作作文就應該是作文小組的所有成員把一個作文當作目標,依靠小組內的合作互動來共同完成,并獲得理想評價的活動。
小學的作文訓練通常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就這個年級的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程度和實際合作學習的能力而言,他們只可能完成以“收集作文材料”和“修改作文”為主的簡單“合作”,還不可能完全進入正式作文程序、具有上述特征的真正的合作作文。初中生則不然,他們已經萌發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強烈愿望,想在與人交往、與人合作中展示自己;他們具備了一定的作文能力,想通過作文更多地自主表現自己對自然、人生、社會的理解,想在別人更多的關注中通過作文來塑造自己的人生形象。這一切都構成了他們合作作文的基礎,他們有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作文的合作,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作文。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初中生的好作文是老師教(或指導)出來的。我們不否認教師的指導在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過程所起的積極作用,但我們在強調這一點的同時,卻不能忽視一個最普通的問題--在思想認識和語言表達上,我們與學生間皆存在距離。我們不能不顧學生的生活閱歷,一味自作主張地把我們對社會的認識看法和對人生的價值取向強加給學生;我們不能不顧學生感情喜好,一味毫無道理的讓學生接受我們為他們設計選擇的“富含哲理”“優美經典”的言辭。事實上,面對現在的初中學生,我們教師原有的“權威”已經變得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學生對我們津津樂道的認識看法常常不以為然,對我們沾沾自喜的語言常常敬而遠之,他們更愿意接受來自于與他們處于零距離或小距離的同學的影響,更愿意學習借鑒貼近他們生活實際并真正有助于作文能力、作文水平提高的思想和語言。學生的作文中已經很少再現或模仿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他們的東西,這難道不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可悲之處?這難道不是作文教學的現狀向我們敲響的警鐘?讓學生在作文中充分合作,讓學生在充分的合作中去學習作文,去進行作文的實踐,也許是解決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有理由相信,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合作是初中作文教學的兩只翅膀,只有兩只翅膀都健壯,學生的作文才能騰飛,才能飛得高遠。
基于上面的認識,我們對初中合作作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為學生設計了交互式、鑲嵌式、剪輯式、集合式四種具有合作特征的作文形式。
(一)交互式合作作文
交互式作文的圖示如下:
甲生文(初稿)
甲生文(三稿)
甲生文(二稿)
乙生文(初稿)
乙生文(二稿)
乙生文(三稿)
交互式作文完成的具體步驟是:⑴按老師要求收集資料,進行觀察,寫出作文初稿。⑵在老師指導下對自己的作文初稿進行文字上的修改。⑶交換作文二稿,各自吸收對方作文的長處,優化自己的作文,完成作文的最終修改。
下面是初一年級兩個不同班級的學生交互式作文的第三稿。(文中用線標出的文字,都是對對方作文第二稿中相關內容的借鑒。這種借鑒,是一種學生面對面“可視”的借鑒,有別于我們常給學生強調的向“作家”、“名人”那樣的“非可視”的借鑒。這樣的借鑒更貼近學生的思想,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因而更容易,也更有效。作文中對歷史資料的理解不一定很準確,但作文本身還是不錯的。)
古樸清雅的望海樓 (三稿)
近了,近了,近了!我從小便向往的地方--古老而不簡陋,樸素清雅而不落俗套的望海樓!
望海樓又名恩波樓,是雍正年間由當時分管昭通的官員--縣令恩安下令修建的。站到了樓下,抬頭仰視,一座三重檐攢尖頂樓閣昂然立在我的面前。悠悠的歲月在望海樓的每一片磚、每一片瓦上留下了無數歷史的痕跡,盡管它已翻修多次,卻仍抹不去它流溢出的歲月的滄桑。樓頂上的琉璃瓦,密密麻麻、嚴嚴實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樓檐角上的幾個久經風雨的風鈴,在微風的吹拂下,鳴奏出“當當”的悅耳鈴聲。樓前的圍欄上的十二生肖石雕,巧奪天工,栩栩如生。修建恩波樓的磚是光緒二十八年燒制的,有的磚上還清楚的留有“恩波樓 光緒二十八年”的字樣。樓門左右“萬千氣象爭坰野,楊柳樓臺接鳳凰”的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樓門橫匾,“恩波樓”三個大字筆法剛勁有力,宛如高山之松,令恩波樓更顯古老樸質。據說,這副對聯是郡人謝崇基書寫的。樓門兩側,各嵌有一塊石碑,上面明白記載了乾隆庚辰春興修恩波樓的“誌記”。碑文記載,雍正二十年,烏蒙改名昭通,當時這個地方只有七百戶人家,土地大半荒蕪,地方官恩安看見昭通壩子缺水,就興修水利,使利濟河、舊河、灑漁閘得以造福人民。據說,恩波樓的“恩”取的是恩安的姓,“波”代表興修水利的波濤,因而命名為“恩波樓”。
漫步走入樓內,四根朱紅大柱把天花板高高擎起,加上那剛剛留下印象的徐徐微風、陣陣鈴聲、參天古柏,一種古樸、清麗的感覺撲面而來,令人心清氣爽。順著樓梯登上二樓,古色古香的門窗映入我的眼簾,坐其中,那種樸素清雅再一次襲上心頭--它沒有多少精美的裝潢,但幽幽的古風卻足以令人傾倒。上三樓,陡然換了一種感覺。這里四面開窗,是遠眺的最佳地點,站在窗邊,在清風中極目遠眺,真是一大趣事。你看--那山,那綠寶石般的山,形如一只臥虎;那參天的松柏,宛如一只龐大的樂隊,在“風”的指揮下,奏出大自然的交響;那田野,那一片連綿不斷的田野,在天空下伸展著,太陽那橙色的光,向閃耀的金粒子一樣照射著大地……在這樸素的樓閣中,清風、鈴聲……,一切的一切,包容了大自然,包容了我,包容了世間的一切,匯成了一支生命的贊歌,合成了一曲靈魂的圣樂!下樓來,我又一次仰視了這歷經滄桑卻樸素清雅的望海樓,又一次懷念這里的清風、鈴聲……
哦,遠了,遠了,遠了……,那涼爽的風,那悅耳的鈴,那古老而不簡陋,樸素清雅而不落俗套的樓!(呂為)
古老的望海樓 (三稿)
周末的夕陽之中,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之下,懷著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參觀了位于昭通市昭陽區南郊的望海樓。古樸、清雅的望海樓藏有一段悠久的歷史,歷史中擁有許許多多的故事……
望海樓又名恩波樓,是大清雍正年間由官員恩安下令修建的。據碑文記載,雍正二十年清政府把烏蒙改名為昭通,當時這個地方只有七百余戶人家,土地大都荒蕪了。恩安是當時分管昭通的官員,他看到昭通壩子缺水,就大興水利。于是,利濟河、舊河、灑漁閘得以造福人民。據說,恩波樓的“恩”取的是恩安的姓,“波”代表了興修水利的波濤,所以才叫恩波樓。
步入庭院,首先看到的是樓門上方“恩波樓”三個大字。老人們都說這是郡人謝崇基所寫,字的筆法剛勁有力,宛如高山之松,令恩波樓更顯古老樸實。樓門左右“萬千氣象爭垌野,楊柳樓臺接鳳凰”的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樓高三層,約16米。每層樓頂上的琉璃瓦密密麻麻,嚴嚴實實,在陽光照射下發著耀眼的光芒;樓檐角上的幾個久經風雨的銅鈴,在微風的輕拂下,送來悅耳的“叮當”之聲……恩波樓的墻磚上有“光緒二十八年”的字樣,這說明在光緒年間重修的歷史,正如右面碑文所述“光緒三十二年,由楊履恒募資重建……”左邊石碑尚可看到當時募捐者的姓名。樓的兩個側面,各嵌有一塊石碑,明確記載了乾隆年間修復恩波樓的“誌記”。后墻上同樣有一塊石碑,講述的是恩安添建蓄水閘壩的情形。樓的四周,由十二生肖石雕相圍,石制的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現在的恩波樓是20世紀90年代由昭通市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重建的,它嚴格地保留了恩波樓的原貌和特點,使歷史與文化得以長存。
漫步走進樓內,可見四根朱紅的大柱把樓板高高擎起,加上那剛剛留下深刻印象的徐徐微風、陣陣鈴聲、參天古柏,一種淡雅、古樸的感覺撲面而來,令人心清氣爽。
順著樓梯逐層登上恩波樓,發現它沒有精美的裝璜,古樸典雅的門窗和朱紅的顏色讓人領略到了深遠的文化。登高至頂,推窗遠眺,可見鳳凰懷抱之下的數頃良田以及臨近的美麗景致,也可真切地感受蒙蒙遠山凸現出的神韻。夕陽用它美麗的金黃將遠山的層層綠色包容,構成了一幅精美絕倫的水墨丹青。
也不知是在什么時候,恩波樓多了“望海樓”這一名稱。從樓頂觀光所印入眼簾的景色,我敢大膽猜想:昭通的土地肥沃,人們習慣把糧田稱為海壩,金秋時節,稻浪翻滾,稻谷飄香,那個時候的“海景”就是人民豐衣足食的最好寫照,“望海樓”大概有此美意吧!
叮當的鈴聲在清風中是那么的悅耳,那么的和諧,恩波樓--望海樓的悠久,令昭通人民自豪。聽爸爸說,昭通市人民政府將在恩波樓處修建“望海樓文化公園”,我們相信,隨著望海樓文化公園的建成,恩波樓將永駐人間。(趙苑吟)
[合作,步入初中作文的殿堂(一)(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初中作文教學論文
2.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
6.初中美術教學論文
7.初中音樂教學論文
10.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