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之《屈原列傳》教案(第三四課時)(蘇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7-10-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課文第一部分已經告訴我們,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這樣一個才能杰出、品質高尚的人,卻蒙讒見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課文第二部分記敘了“屈平既絀”以后楚國的命運和他的政治遭遇,具體而深刻地表現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下面我們研讀這部分內容。

          二、自讀課文第4-7自然段,討論:

          1.討論歸納第4-7自然段記敘了哪些事實?

          概括并板書:

          第四段:①受騙絕齊②兵敗丹淅③藍田退兵

          第五段:④復釋張儀

          第六段:⑤諸侯擊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些事發生在“屈平既絀”以后,說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懷王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

          三、研讀課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課文中劃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內容的句子。

          明確:“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國家危難之際,屈原的態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現了什么精神?

          明確:態度:嫉之

          信念: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存君興國

          精神: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

          3.這一部分作者議論的觀點是什么?對表現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以結語式的方式,指出楚國的危難在于“懷王之終不悟”,“此不知人之禍也”。通過議論,突出了屈原在楚國興盛衰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4.“頃襄王怒而遷之”說明了什么?

          明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已見糊涂,“怒而遷”屈原,更見其昏憒。

            懷王:    屢受秦騙,至死不悟

          屈原:    見絀見遷,心系懷王

          楚襄王:  接受讒言,怒遷屈原

          四、詞語提示點拔: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雙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后省略動詞“賂”。“而”后省略主語(靳尚)。“于……鄭袖”:在鄭袖面前,狀語后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亡:逃亡。走:跑,現代的“跑”古代稱“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內: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系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一改”的“一”:副詞,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著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為、自佐:既為自,佐自,賓語前置。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相關的練習。

          2.進一步整理文言知識。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課文第三、四兩部分。歸納課文,理解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屈原蒙讒見疏,楚國禍患相屬。懷王身死,頃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怒而“遷”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屈原憤而自沉汨羅,與邪惡勢力進行了最后的抗爭。

          二、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講課文。

          2.討論:這一部分著重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通過對話描寫,揭示屈原“見放”是時代的悲劇,表現屈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寧赴長流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這段對話實際上是關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議論,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詞語提示點拔:

          ①“被發行吟澤畔”:被:同“披”。

          ②“顏色”:臉色。

          ③“形容枯槁”:樣子消瘦。形容:形體容貌,樣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語后置。

          ⑤“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但也有人解釋為“懷念長沙”。長沙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汨羅也在其內,屈原在汨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羅以死”中的“以”,連詞,表行為的結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

          三、研讀課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賦存國亡。“屈原辭賦懸日月”,他創造的楚辭詩體后繼有人,但“終莫敢直諫”。“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從容辭令”,課本注為“說話得體,善于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這是一說;另一說,認為“從容”是指“委婉蘊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國日以削,為秦所滅。這一段將楚辭的后來者與屈原相對照,將楚之滅亡與屈原相聯系,寫出了屈原無可比擬的崇高偉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四、討論整理課文結構:

          這篇課文共13段,可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這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寫屈原的身份、才識。以“王甚任之”總括楚懷王對屈原的信任,以“博”“強”“明”“嫻”“圖議”“接遇”“應對”點明信任的原因,也點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國貴族,楚國的國君羋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為氏,所以說是“楚之同姓”。

          第二層(第2段),寫上官大夫嫉賢進讒和懷王信讒,屈原被懷王疏遠。“王怒而疏屈平”總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個不幸。與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強烈對比,這一“任”一“疏”,見出楚王反復無常,踐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國政治的腐敗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層(第3段),寫屈原創作《離騷》的緣由以及對《離騷》的高度評價。《離騷》是由怨憤產生的。“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窮”和“怨”是其內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是“窮”的具體內容。“窮”則“怨”,“怨”則“歌”,于是司馬遷作出推斷:“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里,把《離騷》與楚國黑暗腐敗的政治環境和屈原的主觀感受緊密地聯系起來,表明寫作《離騷》正是屈原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和控訴。對《離騷》內容和形式的評價結合屈原的品德修養一起進行,從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紹屈原的志潔行廉是其“文約”“辭微”“稱小旨大”“類邇義遠”的思想基礎。《離騷》特別突出“志潔”這個特點,以污泥、濁穢、塵埃、滋垢喻邪惡,以美人香草喻高潔的志趣。面對種種邪惡,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潔的品德。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贊揚屈原的這種高尚品德可“與日月爭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寫屈原由見“黜”而見“遷”。這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4至第7段),寫屈原被懷王罷黜后,懷王三次被秦所騙,最終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個人遭遇與楚國命運息息相關。

          第二層(第8至第10段),寫頃襄王昏憒,屈原見“遷”。這一層突出屈原遭放逐后還“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又一次為屈原作不平之鳴。

          第三部分(第11段),寫屈原自沉汨羅的經過。這部分著重記敘了屈原與漁父的兩次對話。第一次對話揭示出屈原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運。第二次對話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寧愿葬身魚腹,也不同流合污茍且偷生。這部分形為記敘,實為議論,以轉述人物對話代議論,既評屈原之志,也抒司馬遷之情,從不同意見的爭論中,突出屈原的觀點。

          第四部分(第12段),寫屈原死后的影響。一是屈原創造的楚辭一體,作者后繼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樣直諫;一是屈原死后,楚為秦所滅。

          第五部分(第13段),寫司馬遷對屈原的贊詞。

          綜上所述,這篇課文通過寫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相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處處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

          五、課文總結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求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跡;

          ②寫法上,記敘和義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介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六、布置作業:

          1.整理課文全部文言知識(見附錄)。

          2.完成課后相關的練習。

          【附錄】:

          一、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通“罹”)

          2.人窮則反本        (反,通“返”)

          3.靡不畢見          (見,通“現”)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通“旨”)

          5.屈平既絀          (絀,通“黜”)

          6.亡走趙,趙不內    (內,通“納”)

          7.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合縱 )

          8.厚幣委質事楚。    (“質”通“贄”,信物)

          (二)重點實詞

          屬    屈平屬草稿未定    動詞,zhǔ,連綴,引申為寫作。

          亡國破家相隨屬    動詞,zhǔ,連接。

          屬予作文以記之    通“囑”,囑托,動詞。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動詞,隸屬,屬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動詞,掌管。

          有寧越……之屬為之謀            名詞,類,這些人。

          吾屬今為之虜也    名詞,用在人稱后面,表復數。吾屬,我們。

          神情與蘇、黃不屬  動詞,類似。

          若屬皆且為所虜    若屬,你們這些人。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動詞,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齊   動詞,討伐,進攻。

          口誅筆伐   動詞,聲討。

          伐薪燒炭南山中  動詞,砍伐。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動詞,戰勝,打敗。

          此五霸之伐也  名詞,功業。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動詞,疏遠。

          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形容詞,稀疏。

          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動詞,陳述,舊讀 shù。

          論積貯疏  名詞,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書言事的文體,舊讀 shù。

          十三經注疏   名詞,注解的一種,為“注”作注的文字,舊讀 shù。

          離    “離騷”者,猶離憂也  后“離”為動詞,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賀貧》:“而離桓之罪。”

          約從離衡  動詞,離散,分離。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動詞,背離。

          多情自古傷離別  動詞,分離,離別。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詞,根本。

          本末倒置  名詞,本義: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趨末  名詞,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或方面,此指農業。

          此之謂失其本心  形容詞,本來的。

          本在冀州之南   副詞,本來。

          己后典籍皆為板本  名詞,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   名詞,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從本說   代詞,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量詞,冊。

          臣本布衣  副詞,本來 ( 是 ) ,原來 ( 是 ) 。一說,動詞,出身于。

          抑本其成敗之跡   動詞,推究,考察。

          志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名詞,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詞,意愿。

          博聞強志  動詞,通“記”。一說,名詞,記憶力。

          其志潔,其行廉  名詞,志趣。

          聊齋志異  動詞,記述。

          項脊軒志  名詞,表一種記事的文體。

          指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名詞,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蔥根  名詞,手指。

          璧有瑕,請指示王   動詞,指出。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  動詞,指向。

          噲遂入……頭發上指   動詞,直立,豎起。

          指通豫南   副詞,一直,直接。

          聞    博聞強志  名詞,學識,見聞。

          忽聞門外蟲鳴  動詞,聽見。

          初聞涕淚滿衣裳 ( cháng ) 動詞,聽說。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動詞,懂得,明白。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名詞,聲望,聲名。

          無何,宰以卓異聞   動詞,聞名。

          留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動詞,扣留。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  動詞,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  動詞,留心,關心。

          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   動詞,保存,遺存。

          遷    頃襄王怒而遷之  動詞,放逐,流放。

          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動詞,調動官職,此指升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動詞,調動官職。左遷:貶官。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動詞,變遷,變更。

          戰、守、遷皆不及施   動詞,遷移,遷都。

          父    漁父見而問之曰   名詞,fǔ,古代對老年男子尊稱。

          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名詞,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多附綴于名字后面。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名詞, ( 叔 ) 父,父輩人。

          彈    新沐者必彈冠   動詞,用手指輕輕彈擊。

          莫辭更坐彈一曲  動詞,彈奏。

          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  名詞,弓彈、炮彈、炸彈的總稱。

          害 爭寵而心害其能   動詞,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動詞使動用法,損害。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名詞,禍害。

          (三)詞類活用

          ⑴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動詞活用作名詞,聽覺,聽力,亦指人的聰明智慧和判斷力。

          ⑵讒諂之蔽明也  動詞活用作名詞,中傷別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邪惡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廣崇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闡明。

          ⑹蟬蛻于濁穢    蟬:名詞作狀語,像蟬那樣……。濁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污濁環境。

          ⑺厚幣委質事楚   名詞作狀語,用厚幣………

          ⑻泥而不滓   名詞活用作動詞,nì,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   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⑽亡國破家相隨屬   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

          ⑾時秦昭天與楚婚   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為婚煙。

          ⑿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名詞作狀語,在朝內,在國外。

          ⒀身客死于秦  名詞作狀語,象客那樣。一說,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說短處,詆毀。

          ⒂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  動詞使動用法,使……存,使……興。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忠誠之士,賢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名詞活用作動詞,效法,模仿。一說為意動用法。

          (四)句式特點

          A 判斷句   “離騷”者,猶離憂也。

          B 省略句    遂絕 ( 于 ) 齊 ( 省略介詞 )

          又因厚幣 ( 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謂語 )

          以 ( 之 ) 出號令 ( 省介詞賓語 )

          C 被動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而自令見放為

          D 倒裝句    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 介賓短語后置 )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 介賓短語后置 )

          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   ( 介賓短語后置 )

          明道德之廣崇   ( 定語后置,一說,非定語后置 )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語后置 )

          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 介賓短語后置 )

          蟬蛻于污穢,以浮游于塵埃之外    ( 同上 )

          楚人即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 否定句中代詞“自”做賓語,前置,“自為 ( wéi ) ”與下文的“自佐”相對 )

          (五)固定結構

          奈何絕秦歡                       ( 表疑問,怎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 表反問,怎么……呢 ? )

          二、成語典故

          懷瑾握瑜   語出《楚辭九音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為懷,在乎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美的品德。

          博聞強志  語出本文。見識廣博,記憶力強。又作“博聞強記”“博聞強識”,《禮記典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隨波逐流   語出本文。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沉浮。

          彈冠振衣   語出本文。整潔衣冠。

          與世推移   語出《楚辭漁父》。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史記選讀》之《屈原列傳》教案(第三四課時)(蘇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2.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3.論語選讀教案

          4.高二化學《糖類》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5.高二《勸學》教案設計

          6.高中化學選修5《苯 芳香烴》教案設計

          7.高中化學選修5《脂肪烴》教案設計

          8.化學選修5《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9.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10.《屈原列傳》優秀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图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性潮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