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人教版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6-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從景物描寫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情選景;在景物的細致描寫中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欣賞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天凈沙 秋思》。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總之,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常常象這位同學所說的那樣,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感知  

             1、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   

              好。現在先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到課文,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三、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問題,導入新課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二、理解分析: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分組找,討論)  

          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 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  

          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 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三、揣摩體味  

          1、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 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打出意境的構成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他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用我們在學習《風景談》中的方法,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畫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       景物透著破敗(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           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牛化的藍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   日光能細數嗎?(神態 動作)  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     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靜 與悲涼”?  

                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 逃避現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

          四、講解全篇(非教學重點)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習完了,學習目標已經達到。最后,問大家兩個問題  

              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  

          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 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靜 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2)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作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的練習。

                     

           

          [故都的秋(人教版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2.《故都的秋》的精品教案設計

          3.《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4.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5.故都的秋課件

          6.《故都的秋》教案

          7.《故都的秋》的課件

          8.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9.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10.《故都的秋》的優質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 久久婷婷人人喊人人澡人人爽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网站 | 在线se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