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1-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1.了解孟子的義利觀,進一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義利觀。

          教學重點:領悟孟子的仁義思想。

          教學難點:討論對孟子仁義思想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戰國中期,諸侯紛紛以征伐經營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圖。世風蛻變,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兒子遺棄父母、臣子不顧國君,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混亂動蕩。為了改變社會現實,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揚起了仁義的大旗

          二、學習選文第一則

          1、找出孟子在選文中的中心論點?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說明孟子所用的論證方法?

          正反對比論證  A、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弒君  犯上

                        B、通過正面闡述“義”的好處----孝親  忠君

          總結: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先義后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討論:

          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造成什么樣的社會弊端?談談你的看法。并討論孟子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點撥:唯利是圖會使人喪失對道義的關懷,不體恤關愛他人,損人利己,危害社會。

          例如:販毒,走私等

          板書:

                 面對梁惠王關于利的問題首先

          亮出自己的觀點

                 通過反面分析

                                    利的壞處====== 國危矣

                 通過正面闡述

                                    義的好處

                 再次強調論點:

                                 首尾呼應,突出立場--  義先于利

          三、學習選文第二則

          1、探討選文論證方法

          正反對比論證 

                反面:  人與人淪為利益關系。

                        破壞社會和諧

                        喪失對仁義價值的關懷

                正面:  用仁義來打動人

          結論:何必曰利

          2、探討:“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非標準答案)

          總結:行為本身是否合乎仁義,乃是行為主體判定某事當行不當行的唯一根據,至于其結果的利與不利,則不僅不應計較,而且不應考慮,甚至可以說不求。可以說,仁義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萬死不辭。:“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四、學習選文第三則

          分析利與善對人的發展傾向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揚善--圣賢之君

          逐利--殺人魔王

          五、深度探究

          1、儒家義利觀

          A、孔子最早提出義和利的對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B、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義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強調要 “先義后利”

          C、后世儒者主張存義去利、諱言財利

          2、諸子義利觀

          A、道家倡“無為”、“寡欲” , 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B、商鞅,一反儒家義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義之本也。”

          C、韓非則強調政治強制與強烈的“計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規范對利的制約。

          3、孟子義利觀的局限性

          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說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夠自圓其說的。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實踐來看,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既然有軍事行動發生,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系在內,也不可能有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的戰爭和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的和平出現,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尤其沒有這種可能。  

          4、孟子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孟子的義利觀是典型的重義輕利觀,主張先義后利、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反對后義而先利、見利忘義、放棄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孟子的義利觀不僅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具有的積極意義。

          六、課文小結

          所謂義,一般是指與禮制緊密相關的封建道德規范。所謂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利益。可見,義利問題就是指人的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孟子的義利觀的真正含義,對于我們今天考慮、衡量和處理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時,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七、練習 《 步步高》試題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2.高二《勸學》教案設計

          3.高中化學選修5《苯 芳香烴》教案設計

          4.高中化學選修5《脂肪烴》教案設計

          5.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6.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7.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8.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9.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10.化學選修5《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教案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中文字幕亚洲欧洲精品 | 日本午夜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亚洲激情不卡视频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