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篇報道中看到這樣一則消息:由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上海6所高校開展的自主招生測試中,有4所高校或放棄了對理科生考察語文科目,或規(guī)定全部考生僅測試數(shù)學和英語兩科。
看到該篇報道,首感痛心的是我們語文人,更應該是我們民族的痛心。就我們目前的教育機制,不考語文,也就意味著不用學語文了。(而不是像一些專家所說的不考語文不是意味著不學語文,你還可以大學特學語文嗎!?)
一直以來我們流行著理重于文的教風、學風,“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不用怕”,種種原因,讓我們的語文淪落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語文 真的成為無用之科嗎?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不存在!幾千年中華文化歷史告訴我們語文存在的根基博大精深;窘迫的現(xiàn)實告訴我們語文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許多大學生連一個基本的自我簡介都寫不好啊!)
原復旦大學(可是一個理工見長的名校哦)校長,中國一代數(shù)學宗師蘇步青教授,他是這么說的:
“ 作為中國人,總要先學好中國的語文 。”
“ 一個國家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作為中國人,怎能不愛好并學好本國的語文呢?”
“有人認為只要學好數(shù)、理、化就可以了,語文學不好沒關(guān)系。這個看法不對。數(shù)、理、化當然重要,但語文卻是各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語文學得好,有較高的閱讀寫作水平,就有助于學好其他學科,有助于知識的增長和思想的開展。反之,如果語文學得不好,數(shù)、理、化等其他學科也就學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就是其他學科學得很好,你要寫實驗報告,寫科研論文,沒有一定的語文表達能力也不行。一些文章能夠長期傳下來,不僅因為它的內(nèi)容有用,而且它的文字也是比較好的。”
“深厚的文學、歷史基礎(chǔ)是輔助我登上數(shù)學殿堂的翅膀,文學、歷史知識幫助我開拓思路,加深對數(shù)學的理解。以后幾十年,我能吟詩填詞,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時的文理兼治的學習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學習理工、自然科學的同學們說一句話:‘打好語文、史地基礎(chǔ),可以幫助你們躍上更高的臺階。’學好語文,才能為成材打下基礎(chǔ)。”
“我從小打好了語文的基礎(chǔ),這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方便。語文是成材的第一要素”。
“文科要通理,理科要通文,并撰文或發(fā)表講話,要求中學生文理兼優(yōu),全面發(fā)展。我整天同數(shù)學公式、定理打交道,為了頭腦不僵化,讀寫舊體詩可以說是起到‘窗外看雁陣’的作用。理工科大學生搞點形象思維,讀點詩詞,對打開思路、活躍思想是很有好處的。”
原北京大學校長,中國著名教育家,美學家蔡元培是這么說的:“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牽涉文史哲。”
今天,當我上到法國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課》時,想到“那些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都能牢記住他們的語言”,我們這些生活在國泰民安時期的人,卻吃飽了飯撐著沒事干,大談什么取消語文考察,大學竟然“自主”到了這種程度,法何在?理何在?
楊子江
[不考語文?(教師隨筆)]相關(guān)文章:
1.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2.教師隨筆小學語文
4.高中語文教師隨筆
6.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8.語文教師讀書隨筆
10.教師工作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