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課時1)(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4-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 理解課文中形象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3、 了解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4、 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

          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

          【作者作品】

          1.杜牧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陜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授弘文館校郎。后在地方軍府任幕僚多年。開成四年(839)回到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司勛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后,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他為“杜樊川”。杜牧工詩、賦、辭,而以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他為“小杜”;又和他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散文氣勢雄渾,多針砭時事;詩歌語言流麗而又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著有《樊川文集》,清人馮浩撰有《樊川詩集注》。

          2.簡介“賦”

          “賦”作為文學體制,起源于楚辭,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于戰國后期,到漢代才形成。關于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指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鋪采摛文”指在語言上要使用華美的詞藻。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于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3.寫作背景

          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為了實現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戲無度,狎昵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并命人“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游幸,對于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明白地說:“寶歷(敬宗的年號--引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研習課文】

          一、 熟讀課文結合文中注釋,疏通文意,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含義

          六王畢,四海一(  統一     )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趨向          )

          二川溶溶(河水流緩的樣子)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像人的腰,像牙齒   )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 )盤盤焉,囷囷焉(盤旋的樣子,曲折回旋的樣子 )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分辨不清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乘輦車       )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唱歌彈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的金玉珍寶)

          棄擲邐迤 (   連續不斷 )秦愛紛奢(喜歡,紛華 奢侈) 

          奈何取之盡錙銖(  搜刮、奪取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承擔       )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頑固  )戍卒叫,函谷舉( 被占領         )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傳遞)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空閑,悲哀)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用法

          驪山北構而西折( 表承接)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表轉折  )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表承接)誰得而族滅也( 表承接    )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表轉折 )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表承接  )

          盤盤焉,囷囷焉(相當于“然 ”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語氣詞  )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假使     )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讓        )

          二、欣賞文章的結構之妙

          1.根據內容,文章可分幾大部分?它們之間是怎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結合“賦”的特點)?

          明確:文章可分兩大部分(第1、2段為第一部分;第3、4段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賦”的特點在于“體物寫志”,即鋪敘事情,抒發情志。因此說,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系。鋪事是寫志的基礎,寫志是鋪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段與第4段是否能對調?為什么?

          明確:兩段之間不可對調。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政權本質。“眼光”更深遠,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一千年后的“現實”聯系起來,生發成一條規律。

          3.由以上分析看,這篇文章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文章的結構十分嚴謹、巧妙。先寫阿房宮的排場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著秦統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著他們的前途。再寫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預示“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最后寫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治者如不以秦為戒,又會有什么結果呢?環環相扣,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先吞”!

          三、欣賞文章的語言

          1、結合“賦”的語言特點,品析下列句子。

          (1)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明 確:這句話好在以下兩點。第一,從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強國請服,弱國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段歷史只用了六個字就概括了。充分體現了非詩非 文,亦詩亦文的“賦”的跳躍性特點。第二,“兀”“出”兩字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可以想見在“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運送巨大木料的艱難;可以想見 阿房宮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驕奢;可以想見“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兩句。

          明確: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橋喻龍,復道喻虹,分別寫出了它們形態的高大、色彩的絢麗。從驚嘆語氣中表達了建筑物的觀感,且給客觀描寫涂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一句。

          明確:這一段文字膾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綠云、漲膩、霧橫”等詞語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張的手法間接地寫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驕奢淫逸。

          (4)品味“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一段。

          明確:一個“使”字領起,擺出了秦統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樂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證。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成的排比,前后對比,盡情夸張,形象地表現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種情形,躍然紙上,可謂精彩妙極!

          (5)品味“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句。

          明確:這句話簡練地概括了戰爭的始末,秦王朝滅亡的過程,且含無盡感慨于其中,又開啟了后文的議論。

          2、根據以上對課文語言的品析,你認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寫法?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有哪幾種?從全文看,句式有什么特點?

          明確:用得最多的一種寫法是夸張;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對偶、排比;從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結合。

          3、用簡潔的話概括《阿房宮賦》的語言特點。

          明確:鋪采摛文,語言華麗。

          四、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是怎樣以既簡練又夸張的筆法,對阿房宮進行總括性的描寫的?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字就勾勒出秦滅六國和阿房宮的建成,筆法簡練。突兀有力。“覆壓三百余里,隔天蔽日”寫出了阿房宮占地之廣、建筑之高,是一種夸張的寫法。“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阿房宮的依山傍水的走勢,非常簡練。

          2、 第二段是怎樣寫阿房宮內的奢靡的?

          從兩個方面來寫阿房宮內的奢靡。一方面寫宮人們的華貴生活,另一方面寫秦人對珍寶好不愛惜,到處丟棄。

          3、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圍繞哪兩個對立方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圍繞“秦始皇”和“老百姓”兩個對立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系:秦始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老百姓辛勤勞作。老百姓的怒氣已經積壓在心中了,只有不敢說罷了。

          4、最后一段的議論以秦為中心,上下延伸,總結歷史教訓。這一段的哪些話是作者在向當朝統治者敲警鐘?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是作者在向當朝統治者敲警鐘。 

           

          李曉

          [阿房宮賦(課時1)(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二化學《糖類》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2.高二《勸學》教案設計

          3.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5.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6.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7.木蘭詩教案(1課時完成)

          8.《阿房宮賦》的教案

          9.阿房宮賦教案

          10.《阿房宮賦》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中文字幕在线操喷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