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導入
從古至今,戰爭都是殘酷的。它使城鎮變成了廢墟,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戰爭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都將給社會和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無不痛恨戰爭,渴望和平。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篇古人反戰的戰斗檄文,杜甫的《兵車行》。
二、 解題整體感知
1、 行
2、 背景簡介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由于連年征戰,朝廷不斷征兵,百姓不肯應征,朝廷就到處抓壯丁甚至連老人和孩子也不放過。這一時期,杜甫的兵車行真實的的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3、聽讀字音
自由朗讀字義
齊讀思考:
歌行體長于敘事,此詩敘述了怎樣的一件事?
明確:人物--行人、爺娘妻子、長者
事件--詩人(長者)在咸陽橋畔,看到士兵(行人)在開拔時,親人們攔路哭送的送別場面,詩人詢問征人為何如此,聽到征人講述他們悲慘命運……(咸陽橋邊,詩人的見聞)
三、 明確內容鑒賞效果誦讀指導
(一)第一段,是怎樣描繪送別的場面的?
明確: 前三句寫士兵。“轔轔”“蕭蕭”是聽覺形象,令人有人馬雜沓之感,可以想
象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視覺形象,表明一切準備就緒,開拔在即。
后四句寫士兵親屬,夸張和細節描寫十分突出。“塵埃不見咸陽橋” “哭聲直上干云霄”夸張又形象的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哭聲如狂風怒濤,震天撼地。 “走”表明這些人聞訊后立即跑了來,心情萬分急切;“牽衣”“頓足”“攔道哭”七個字,四個動作,一種依依不舍、生離死別之情刻畫入微。由此,詩人給送別的場面渲染了極其凄慘的氛圍,為表現對無休止的開邊戰爭的怨憤作了很好的鋪墊。
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
自由誦讀齊背
過渡導入:“黯然銷魂者,唯別已矣”,離別固然神傷,可何以如此悲慘?上文離別場面無疑為我們留下這樣的懸念,詩歌借“過者”之問承上,借“行人”之啟下,故而,下面的詩句或許可以解除“過者”的疑問。
(二)鑒賞征人控訴之詩句
1、下文十三組詩句,分別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提示:可以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提出來,其余詩句按對象和場景轉化來劃分內容。)
要求:朗誦相應詩句,再歸納內容
明確:①超期服役情況嚴重,死于邊庭者甚眾
②家里缺乏勞動力,生產凋敝
③聚焦“關西卒”,表現征人悲慘遭遇
④勞動力不足的惡果以及人們反常的心理
⑤青海戰場慘象
2、、兩次插入的“君不聞”“君不見”分別領起的是什么內容?有何作用?
明確:“君不聞”以下寫出了千村萬落一片荒涼的景象,不但訴說了人民
經受戰爭的苦難,也訴說了戰爭使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景,以及統
治者驅使士兵如同雞犬的慘象。
“君不見”以下描寫青海不戰場的陰森景象,平沙茫茫,陰風慘慘,白骨露野,鬼哭凄號,渲染了陰森凄涼的氛圍。
首先結構內容上表明語意轉換,同時呼告的手法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有驚醒讀者之意。
3、看詩句之間是否有照應關聯?舉例說明
明確:略(總結結構藝術,提醒杜詩嚴整的章法)
4、追問:“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兩組詩句有何作用?
明確:前者指明一切惡果、慘象的根本原因;后者欲擒故縱,表面不敢言恨,可實質是開邊惡行罄竹難書,控訴欲罷不能。(指明警策句,可回憶復習前兩課的警策句。)
誦讀指導: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凄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 ”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自由誦讀齊背
5、提問:假若說《蜀道難》的基調是壯闊奔放的,《將進酒》的基調表面是豪放,實質卻是激憤的,那么《兵車行》呢?它的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怨憤
強調:①何謂“沉郁頓挫”?“沉郁”是就詩的思想內容來說的。沉郁指詩歌內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頓挫”則是就藝術形式而言,頓挫講的是詩歌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節奏音調的抑揚頓挫。
②頂真修辭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這樣寫來,流轉而下,氣脈相聯,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
點名朗誦背誦
四、小結拓展
1、有關戰爭的思辨
杜甫安史之亂前后對戰爭的不同態度
3、 練習
課后第四題
倪志斌
[兵車行(人教版高三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0.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