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3-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 教學設計思路:

              本教案設計思路,清晰明了。擬用兩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重點誦讀教學。美讀吟誦,回歸語文教育誦讀之本。第二課時,重點體味情感,難點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層意蘊。體味情感,把握語文教學情感之美。意蘊探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

          二、教案

          授課人 應云云 學科 語文 學校 周王高級職業中學

          課  題 《蒹葭》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為更好學好本詩。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寫法和翻譯,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

          3、誦讀,美讀詩,能夠把握重音、節奏、語調、語速,有感情的誦讀。

          4、深刻體會詩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寫法。及重章疊句和反復詠嘆的好處。

          5、培養喜歡誦讀美讀詩文的興趣,領悟追求者癡迷而執著的美好品質,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各種方法誦讀課文。

          2、把握詩重章疊句結構,反復詠嘆的妙處

          教學難點 領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層意蘊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自己查找資料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誦讀法        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美讀全詩。

               3、合作研討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完成。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兩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今天,我們來學習《詩經》中的名篇《蒹葭》。昨天已經布置大家預習,相信大家對要學的知識已有了了解。先提一個問題,《詩經》距現在大約有多少年?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的輝煌。”

          二、了解《詩經》基本常識

          1、提問:請一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一下《詩經》。

          根據學生回答適當的補充和強調,并多媒體顯示:

          《詩經》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 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 305 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并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教師引導: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三、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此情此景。

          共同釋疑:可能的問題①所謂:所說的,所思念的②白露為霜:白露變成霜

          四.誦讀詩歌,美文美讀

          1、請一學生讀,教師及其余學生聽,并給予適當點評。

           2、聽錄音示范朗讀,比較差別。

          [教師提示學生拿出筆,劃出停頓和重音。]

          提示:這首詩四字句是二二的節奏,五字句是二三的節奏。

              重音的字是每句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第一章是:倉、霜、方、長、央。

              第二章是:萋、晞、湄、躋、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沚。

          3、學生自由誦讀,注意節奏、重音、語速、語調。

          [教師巡視指導]

          4、請三同學讀,一人讀一章。其余同學點評,看誰讀的最好。

          5、全班齊讀。

          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

          翻譯詩文

          充分讀詩

          引起學生思考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鍛煉學生自學能力

          提高學生誦讀能力,培養興趣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已經會翻譯這首詩。在朗讀上,已經把握了節奏、停頓、重音和語調,在詩歌朗讀上最不能缺少的情感,我們還沒探究。在剛才幾位同學的誦讀中,已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情感,很不錯。但究竟以怎樣的情感才適合呢?回家好好揣摩,好好思考,認真誦讀。

          六、布置作業

          認真練習誦讀課文,體味情感。在此基礎上背誦詩。     

          完成作業

          及時復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課件顯示“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的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進一步領悟《蒹葭》情感做鋪墊。

          二、誦讀詩,把握情感

          [教師根據情況點評]

          三、以情感走進詩歌

          1、聽了剛才的朗讀,以及你自己對詩的理解,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教師提示:結合課文導讀動腦思考]

          明確:詩人思而不得的悵惘

                    求而難見的遺憾

                    迷茫朦朧的憂傷

          教師語:結合昨天指導帶上這樣的情感,我們一起誦讀這首詩。

          2、詩人是怎樣傳達出這種情感的?

          (教師引導:在寫作中,情感的傳達往往都是通過景物描寫。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想想這首詩是通過那些景物來傳情的。)

          明確:深秋悲涼空寂的清晨

          河邊茂盛的蘆葦,薄霧彌漫

            道路艱難彎曲迂回漫長

          這樣的景正映襯了詩人心中的悵惘、迷茫和憂傷。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景交融”。

          請一學生讀

          學生思考回答

              

             

          檢查作業

          引導學生思考

          3、詩人是通過怎樣一種手法來表現這種景,來渲染他的情感的?

          明確:通過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手法。

          4、通過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手法讓你感受到什么,有什么好處?

          (教師點撥:手法都是為內容服務,這首詩的內容既寫了景,又寫了人,你覺得景和人在這種手法中有什么突出特征呢?)

           明確:強化渲染了風景凄迷、憂傷之美。

          強化渲染了伊人空靈、縹緲之美。

          強化渲染了追求者癡迷而執著的品德之美。

          通過重章疊句將這三美在一唱三嘆之中,達到了文有止而情不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5、小結:靜靜的想想詩美。

          多媒體播放音樂,學生閉上眼睛把詩的文字轉化成畫面,再轉化成語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畫面。

              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閉上眼,仿佛能看到。

          在一個薄霧彌漫的清晨,在一片蘆葦叢生的河邊,一個癡迷而執著的追求者,在河畔急切的追尋著心目中的伊人。從天剛發亮一直追尋的哦太陽初升,從朝露為霜追尋到霜為秋水。從這時間軌跡中我們可以深深領悟到追求者的品德之美。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閉眼想,然后用語言描述

                              

          拓展思考深度

          鍛煉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四、拓展延伸,探究內蘊

          1、追求者癡迷而執著的追求純潔美好愛情的品質和人們在生活中追求什么的品質很相似?

              明確:友情、理想、事業、學業、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事物。

              2、據此分析,你認為“伊人”是真有其人?還是有更深的意蘊?

          明確:有更深的意蘊,在詩中伊人是一個象征,象征著人們對愛情、友情、理想、事業、學業、自由等等一切美好東西的追求,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詩抒寫懷人之情,借助追求純潔而美好的愛情故事的基本框架,來表達人類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

              這是一個亙古常新的原型意向和原型主題。讓我們記住這片美景,記住這種美好的心靈追求,去追尋屬于我們的幸福生活。

            六、全班誦讀全詩,再次回味詩美

             七、布置作業

               運用想象,進行藝術再創造。

             也許你是文學家,也不是音樂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力,能想象一下怎樣借助除文學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詩的意境嗎?請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討論,運用自己搜集的資料

          小組討論后請代表回答

          誦讀

          完成作業

          合作探究能力

          和其它學科結合

           

          [板書設計]

          蒹葭

                                                 《詩經 秦風》

                        追求---------伊人:  愛情友情

                                              事業學業

                            癡迷              自由理想

                             執著             一切美好的事物

          三、點評:

          《蒹葭》是《詩經》中的名篇。名篇在名家眼中都有不同的解讀,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含義非常豐富。那怎樣才能在復雜豐富的內容中找出適合學生對學生有用的知識,在兩節課里讓學生領悟呢?

          本課教學設計把握語文教學兩點不可缺少的東西。一是誦讀;二是情感。在學生充分誦讀,把握情感的基礎上,拓展延伸詩歌內蘊,既把握了基本知識能力教學,有注重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在教學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因要進行美讀吟誦,就運用多媒體音樂和配樂朗誦示范。因要探究人物形象內蘊,就要求學生到圖書館和網上查閱資料,有效開發文本資源。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以學生的思考和活動為主教師只起點撥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快樂。讓學生在互相討論中,相互學習提高。

          能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美讀吟誦,提高朗誦水平 ,把握文章情感、藝術特色以及探究文章內蘊是這篇教學相設計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特色。

           

          應云云

          [《蒹葭》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楊修之死》教案設計

          2.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心聲》教案設計

          3.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4.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談生命》教案設計

          5.《蒹葭》的教案

          6.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7.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8.高中課文蒹葭教案

          9.詩經蒹葭的課件

          10.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智取生辰綱》教案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二区360偷拍 | 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秋霞国产日韩91视频 | 亚洲日本在线在线看片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