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9-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知識教學點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誦讀五首詩歌。

            2.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體裁常識。

            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詩詞常識的了解,和語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養一定的閱讀能力,也為學生遣詞造句提供經驗。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鑒賞詩句能力。

            德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過領會詩歌的語言,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美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誦讀,培養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學法引導

            誦讀品味、點撥引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通過反復吟詠,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美韻律和意境,并做到通暢地背誦詩歌,為加深體會詩歌感情內容提供可靠的基礎。

            2.五首詩中,《行路難》藝術境界較難把握。《飲酒》藝術成就很高,故安排重點理解,其他三首相對淺顯,稍加點撥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四人小組討論詩文內容,發揮想象,繪出反映詩歌意境的畫圖。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訓練:模仿廣播電視播音員的朗讀,盡量讀出平仄、平緩、仄急,并評出前三名。

            2.課前布置:任選一名詩人,收集他的詩文并盡量多地背誦該詩人詩文名句,教師略評詩人的風格。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了解一定的詩歌朗讀技巧后朗讀本課五首詩。詩有平仄、平聲、緩仄聲急,讀得很緩時并不是平板的拖長,也應注意感情注入。

            2.體會每首詩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體感知

            這五首古代詩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學過程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詞是語言的精華。首先讓學生不停地反復地朗讀詩歌。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而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詩歌是啟發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悟性、靈性、創造性的極好教材,所以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步入詩境,達到與詩人心靈溝通、感情交融。

            (1)誦讀《飲酒》,思考:本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著力抒發了作者歸隱之后悠閑恬靜的歡快心情,意在言在,詩人鄙視爭名逐利的官場生活還是不難察覺的。

            (2)詩中哪些詞、句突出作者這份情感的?

            詩歌通過自問自答道出了詩人身處鬧境而能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于“心遠地自偏”從精神上擺脫了環境的干擾。接著,詩人描繪了他歸隱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與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且從大自然中領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純自然的恬淡心情。

            (3)賞析“采菊……相與還”四句:

            這四句以“東籬下”“采菊”為起點,詩人漫不經心,遠方的“南山”撲入眼簾。“悠然”既是詩人的神態,也點出“東籬”與“南山”這段空間相距較遠。由“南山”生發出“山氣”、再由“日夕”引出“飛鳥相與還”的農村黃昏的幽靜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著落:這四句渾然一體,情景交融。清人王國維曾舉例,譽為“無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4)品評、詩作品高超的藝術,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詩寫學、抒情、談理三者渾然融合。

            這首詩在“靜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積極反抗因素,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類作品罷了。這種表現形式與陶潛既要全志又要全身遠離的矛盾的心理有關,而在寫景抒情中流露出來的老莊思想也是消極的。當然,這些都與當時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

            在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后再加以吟詠咀嚼,稍作小結轉入學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認真朗讀,細細品味,老師點撥。

            詩人以望洞庭起興,委婉而巧妙地向張九齡(題目中的張丞相)表達了不甘山林寂寞,尋求引援的迫切心情。盡管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詩,卻寫得氣勢宏偉,不亢不卑,別具一格。因而傳誦至今。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寫景把洞庭秋色描繪得雄渾壯闊。“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更足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比美,成為千古以來詠洞庭的名句。

            四、總結、擴展

            陶詩,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詩也寫得豪放有力。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又精練,深入淺出,形成他的獨創風格。

            試比較《讀〈山海經〉》與《飲酒》的藝術風格不同之處和思想內容的相近之處。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參考答案】

            本詩豪放有力,屬于“‘金剛怒目’”式(魯迅語)的詩;而《飲酒》則顯的清新自然,悠閑恬靜。

            內容上兩詩,都表現了作者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業

            1.課后進一步誦讀詩歌體會意境美,并能熟背。

            2.預習另外三首詩,力爭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通過學習另外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行路難》這是一首交織著憂郁悲憤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

            《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漁家傲》詩歌細膩地描繪了邊塞的軍旅生活和戰士久戍不歸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一位守邊將軍的責任感。全詩蒼涼悲壯,誠摯感人。

            三、教學過程

            《行路難》通過分析解答以下幾個問題,掌握詩作內容,作者感情。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行路難》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

            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聯系背景)

            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峭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①巧用歷史故事

            ②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③跳躍式的結構

            總之,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老師小結后,轉入學習白居易《觀刈麥》。

            《觀刈麥》讓學生根據前面幾首詩的評價方法自己分析該詩,老師略作指點:白居易詩歌主題專一明確;敘事和抒情議論相結合,語言通俗,平易近人。

            《漁家傲》

            這首詞約寫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慶歷五年(1040~1045)間。當時作者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防御西夏。

            該詞分為上下兩闋。

            上闋扣準“異”字,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

            “雁去”緊承“秋來”,“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四面邊聲連聲起”寫四處回蕩的音響。“千蟑里”點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長煙”“落日”寫“孤城”的景色;一個“閉”字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于中原鄉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

            下闋“濁酒一杯家萬里”句轉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滿地的邊塞,人們夜不能寐,將軍頭發白了,戰士流下思鄉的眼淚。

            全詞蒼涼悲壯,表達了作者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

            四、總結、擴展

            范仲淹的詩詞文章都有名篇傳誦于世。《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負,現今仍為我們所學習稱道。記《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寫出了對遠人的深深懷念之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整理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并制成卡片。

            3.背誦五首詩歌,能默寫。 

           

          鐘琴

          [詩詞五首(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 詩詞五首教學課件

          2.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楊修之死》教案設計

          3.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心聲》教案設計

          4.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5.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談生命》教案設計

          6.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7.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8.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9.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10.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 最新精品视频精久久综合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