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艷
文言文由于比較生澀難懂,真正喜歡的學生不多。除了要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對他們以后考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至關重要。只有充分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才能避免文言文學習的枯燥,進而引導他們領悟作品的內涵。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的比較枯燥,、體會不深,懵懂如學一門外語,甚至覺得老師煞費苦心地想要教好文言文是一廂情愿,學生只是“逆來順受”。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
一、創設情境。
文言文有著豐富的詩畫意蘊,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精髓。然而,學生似乎不能領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文言文確實不像現代文那樣,讓學生讀來流暢上口,通曉其意。學生難以接受翻譯斟字酌句的煩瑣,難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達,難以體會古人情感真實豐富的抒發。所以,學習文言文需要一個良好的情境,營造文言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用生動的故事貫穿課文的始末。絕大多數文言文都是若干個故事組成的,學生對枯燥的文言不感興趣,但他們對名人、歷史故事還是很感興趣的。例如講《鴻門宴》,先從劉邦的一些軼事講起,然后再講一些項羽征戰沙場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是要選取那些跟課文有聯系的、能跟課文中體現的人物性格特點緊密相關的)。把課文中的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在學生的印象中樹立起來,讓學生對人物感興趣進而渴望知道發生在他們之間的具體故事。在學生都提起了興趣的時候,故事可不能一口氣講完,要懂得吊學生的胃口,故事只能講到課文的故事開始之前就停住。要吸引學生跟著興趣想知道后事如何,就要一起來了解課文的相關內容。在分析課文的時候也千萬不要刻板地老套地逐字逐句解釋和翻譯,把課文中的句子用抑揚頓挫的調子念出來,再試著用生動的、行神兼具的語言來講述。要使學生覺得:哦,這話是這么有意思啊,原來古文挺有意思的。看到學生都挺入迷的時候要及時地給學生灌輸文言文簡潔明了、表意深刻的優勢。把故事結合課文內容講述完了,學生還意猶未盡,可以把課文以后的故事展開點講。例如補充講述一下最后劉邦得到天下而項羽垓下自刎了,從這樣的結局來印證課文中亞父范增的話: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誦讀 。誦讀就是要學生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深化。讓學生沉浸其中,讀出文章的味道來并有所“得”。“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吟誦的精妙呈現。例如:《阿房宮賦》中開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畢”、“一”、“兀”、“出”,每一個字簡練精純、干脆利落、運用精當。“畢”和“一”兩字表明了秦王一統江山的迅猛,說明他是一位相當有魄力的君王;“兀”和“出”更表明他是一個聚斂無度、極盡奢華的暴君。所以這幾個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秦王的威力和殘暴,一代暴君可謂形神逼肖了。
3、創設人文情境。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創設,就是要求學生學習相關“人文精神”的文章時聯系當代社會文化生活、聯系自身素質涵養,努力在文言文學習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學習《諫太宗十思書》,我們就給學生創設“憂患意識”的人文情境,從課文中魏征勸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十思中即讓學生懂得憂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戰爭、發展社會中的環境污染、美好生活中的諸多絕癥……讓學生學習到古人眼光的長遠、胸襟的博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肩負起傳承優秀文明的責任。
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參與討論相關的問題,例如:你認為秦與六國的滅亡到底是因為什么?是賈誼說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還是蘇洵認為的“弊在賂秦”?抑或是杜牧所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在討論甚至辯論的過程中不難得出兩者滅亡的共同點(尤其是秦):自取滅亡!由此可以簡單地點撥學生:內因才是起決定作用的,要想做一個好的領導者,仁愛之心是必備的品質!只有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才能提高學習效果。如果不想辦法去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引導學生去參與討論分析,他們的學習效果不會太好。
4、借助多媒體技術。文言文學習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借助朗讀、表情、動作等外在摹擬,使文言文的情境具體化、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化,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從而深刻地領會、消化文言文。例如:學習《短歌行》時,我們可以播放電視《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劇情,在直觀形象的劇情中,讓學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氣概;在感人至深的情境中,讓學生體味曹操惜才愛才的渴慕之情、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學習《口技》時,我們可以展現相聲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神奇與真實,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欠乏形象,學習印象就很難深刻。
二、進行競賽。
競賽可以增強學習的動力、效果。抓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的欲望,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促進文言文的學習。開展配樂朗誦活動、文言文抽背比賽、文言文故事大賽、文言文知識競猜等一系列活動,發動全班學生參與,積極投入學習之中,增強了學習的凝聚力,先進帶動后進,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每一次活動都給學生以吸引力,在比賽中找到自己的優勢,為以后的學習提高信心,學習效果喜人。
具體做法如下:(以復習課內文言文為例)
1、準備階段:
在復習課上首先宣布某一課采用自己歸納知識點加老師點撥總結的學法,按座位分為四組進行課堂競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將平時由老師來完成的環節進行分解。一是重要的實詞;二是古今異義詞;三是詞類活用;四是重要的虛詞;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譯句子。分解完畢后讓學生根據以上要點充分復習為下一節課競賽作充分的準備。要想競賽中獲勝,就必須對照注釋認真地鉆研課文,這實際上也就是促使學生自學落實文言知識。學生由于有想贏的心理,復習課文便非常認真,記憶也就格外地深刻。學生在認真復習之后,一些簡單、容易理解的問題在復習的過程中就解決了;學生要解決那些復雜的問題,就需要作認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討。這樣,就可使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
2、實施過程:
全班按座位分為四組,舉行課堂競賽。每組各給底分100分。分以下四個環節:
①必答題每組X題(題數由實際情況定)。每組的任何成員都可以答題,每答對一題加10分,答錯一題扣5分;
②搶答題X題。搶答由老師宣布規則進行搶答,答對一題20分,反之扣30分(為了避免有人亂搶);
③互相出題給其他組答(至少三題供競爭的三個組一組一題),對方答對了給對方加30分,反之給自己加30分;
④挑戰環節。上面三個環節后進行一次總分,落后的或者領先的小組可以選擇向其他組挑戰,目的是讓別的組分值降低而使得自己組的分值升高。任何小組的成員都可以出題向其他組發起挑戰,若對方答對了你的挑戰題則對方加50分,答錯了則自己方加50分。挑戰題必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題目是否合格由老師裁定,答題時間也必須限制(1分或3鐘之內)。
整個比賽過程中,可以查看各種工具書、參考書和參考資料。答疑組的同學可以群策群力,互相幫助,只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回答出問題,即可加分。這樣做,讓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既調動了學習熱情,又鍛煉了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集體意識。多數學生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這種課堂競賽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在為集體掙分的同時,體現個人價值。 于是,課堂上出現了熱烈精彩的場面。
3、教師評判。
(1)整個競賽過程中,教師負責評判雙方的表現,進行打分。打分時既要公正,又要注意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因為學生們都很在意比賽分數,所以打分對學生的情緒具有調節作用,即在低潮時可給予鼓勵,在忘乎所以時可給予警示。又因為教師的肯定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所以有必要具體指出得分點,用以明確同學的努力方向。
(2)在雙方發生爭執時,要肯定正確答案。在沒有答案時,負責給出正確答案。這時最能體現教師的權威性,一切以教師的答案為準(字詞類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有的學生為了多得分,拼命維護自己的看法,教師就要給出確鑿的證據,讓學生信服。遇到學生沒見過的語法現象或拿不準的問題,教師負責講解清楚。
這樣改進教學后,由于教學設計新穎獨特,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學生對教學內容挖掘深入,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場面。學生們唇槍舌劍,爭辯質疑。有些思維活躍的學生更是妙語連珠,鞭辟入里。這樣表面上看好像是為了多得分,實際上是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探求知識,在知識的探討中發展智力和能力,從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學的質量,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魏紅艷
[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6.興趣的近義詞
7.興趣的同義詞
8.形容很有興趣成語
9.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10.教學論文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