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原文翻譯和課文分析(蘇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5-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六國論   (蘇洵)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翻譯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在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市。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比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與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并不在于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像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了。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得很正確。 

            齊國并沒有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他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后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對秦國五次作戰。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字詞解釋

          1.率:一律,一概。 

            2.判:確定,斷定。 

            3.“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 魏世家》和《戰國策 魏策》。 

            4.終:最后。 

            5.與:親附、親近。 

            6.既:已經。 

            7.免:幸免。 

            8.義:形容詞作名詞,堅持正義。 

            9.速:招致。 

            10.再:兩次。 

            11.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讒:小人的壞話。 

            14.殆:幾乎。 

            15.智力:智謀和力量。 

            16.使:假如。 

            17.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命運。 

            18.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禮:禮待。名為動。 

            21.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為動。咽:咽喉。 

            22.勢:形勢。 

            23.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 

            24.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為狀。 月,每月,名為狀。以,而。 

            25.為:治理 

            26.劫:脅迫,挾制。 

            27.勢弱于秦。 于:比。 

            28.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可以:可以憑借。 

            29.茍以天下之大 以:憑著。 

            30.故事:舊例。

          課文分析

          1.借古諷今,針砭時弊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系,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于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系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在語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之外,還有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于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通假字

          1.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通 饜 滿足 

          2.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一詞多義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憑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舉以予人 ( 來) 

            4、以地事秦 ( 用) 

            5、茍以天下之大(憑借) 

            之: 

            1、較秦之所得(結構助詞,的) 

            2、秦之所大欲(結構助詞,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孫視之不甚惜 (代詞,土地) 

            5、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的 ) 

            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前一個“之”指奉秦之物,后一個“之”指賂秦各國。都是代詞。 ) 

            7、此言得之 (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 

            2、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折) 

            3、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就,承接關系) 

            4、二敗而三勝(遞進)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然后: 這樣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詞,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 

            3、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爭) 

            暴: 

            1、暴霜露(動詞,曝露) 

            2、暴秦之欲無厭(形容詞,兇暴,殘酷) 

            事:  

            1、以地事秦 (動詞,侍奉) 

            2、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事情) 

            猶:  

            1、猶抱薪救火(動詞,像,好象) 

            2、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副詞,仍然,還) 

            始:  

            1、始有遠略(名詞,起初) 

            2、始速禍焉(副詞,才) 

            向:  

            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副詞,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動詞,朝著,對著)

          古今異義

          1、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數量 今義:實際上 

            2、祖父:古義:祖輩和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 

            3、至于:古義:以至于。今義:表示到達某種程度 

            4、可以: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 

            5、故事:古義:舊事,前例 今義:文學體裁的一種 

            6、智力:古義:智謀與力量 今義:指人類思考能力與認知水平 

            7、然后:古義:這樣以后 今義:用于順承復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后,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8、與:古義:結交 今義:和 

            9、速:古義:招致 今義:速度 

            10、不行:古義;到```地方去 今義:不可以

          詞類活用

          義不賂秦,堅持正義。名詞作動詞 

            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打退。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禮待。名為動。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為動。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狀。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詞作動詞。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終,堅持到底。形容詞作動詞 

            不能獨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詞作動詞.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狀,按理來說。 

            始速禍焉。速:形容詞作動詞,招致。

          成語

          如棄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樣。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補充

          對蘇洵《六國論》的評價

            蘇詢的《六國論》,不屬于寫的自由瀟灑或錯綜起邊的類型,而是在行文結構方面帶有規范性的作品,體現了議論文論證嚴謹的特點。因為頭緒清楚,變化較少,通過提要鉤玄,逐段逐層梳理歸納,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脈絡和主要思想內容。 

            在文章結構上便于學習。 

            但另一方面,蘇洵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于“賂秦”,盡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感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因為從本質上講,六國滅亡是由于不思改革進取,不采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歷史所淘汰。當然也有戰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 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容易陷入的誤區。(節選自《應用寫作》2006年第5期《事實論證--雄辯與僭越》)

           

          果宏宇

          [《六國論》原文翻譯和課文分析(蘇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六國論的原文翻譯

          2.六國論原文及字詞翻譯

          3.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4.《六國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5.《核舟記》課文原文及翻譯

          6.課文三峽原文翻譯

          7.觀潮課文原文及翻譯

          8.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9.蘇教版船長課文原文及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原文翻譯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中文字幕日本久久2019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首页 | 日本色婷婷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