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陳情表》是必修三第一單元中的必讀文本。本單元話題是“體味至愛親情”,旨在讓學生接受濃濃親情的洗禮。本文是傳統的經典篇目,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的新課程要求;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局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積累、梳理文中重要詞語,準確翻譯文言語句。
(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分析體會陳情的方式及作用。
(三)將課文內容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陳情表》既是文言文,又是散文。因此,從文言文的角度必須把積累文言詞句作為重點,作為散文,品味語言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應是學習的重點、難道,是正確評價和理解本文的觀點和思想情感。
三、教法與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自主學習發現法、語言品讀法、提問串引法、點撥總結法來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采用以情入課的方式,蘇軾說:“讀《陳情表》不墮淚者必不孝”,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篇以孝性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二)朗讀課文,梳理文意,整體感知
誦讀文本,讀出情感,感知文意,通過小組交流明確:第一段陳家事,第二段陳仕事,第三段陳志陳理,第四段陳恩陳德。通過誦讀各個文段,體會作者深沉而豐富的情感,特別是第三段。
(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積累、梳理文言詞語。
方式是小組內展示交流,整理歸納。重要實詞有:險釁、見背、煢煢孑立、篤、狼狽;古今異義有:不行、告訴、辛苦;虛詞是“以”。教師檢查重要句子的翻譯:如外無極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旨在通過翻譯句子的形式讓學生梳理并掌握文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再讀文本,分析體會陳情的方式及作用
本文之所以動人,在于其情與理的深沉表達。為此我在本文中提煉出四個問題,通過品味語言,讓學生在誦讀中思考,在自主學習和質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提高。
問題1:作者在開頭就說明自己“險釁“閔兇”,這一段中有哪些方面的憂傷和不幸?之所以設計這個問題,是為讓學生真正的讀懂內容,明白李密的苦衷,并能條分縷析的概括。
問題2:作者進退兩難,“進”“退”分別難在哪里?讓學生從中找出并嘗試著理解他的感情。這樣做是為了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用心靈觸摸語言形象。
問題3:作者提前在前朝任職的經歷是否是閑筆?學生誦讀后結合資料交流探究,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加深理解作者的兩難處境和為達到奉養祖母目的的智慧。
問題4:作者在提出陳情的目的前還進行了鋪墊,是否多余?為什么?學生誦讀體會交流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全文的情感脈絡。
(五)、最后是美讀環節,安排學生集體誦讀一遍,再次感受至愛親情的力量。
(六)總結反思:請學生總結文章內容并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讓學生真誠地為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
(七)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體會其藝術手法。
2、語言運用練習:母親節到了,請你為母親發一條手機短信。
設計的依據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現在十七八歲年紀的中學生始終關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通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
附、板書設計
陳情表
陳事 陳志 陳理 陳恩 陳德
入情入理
委婉懇切
瑪麗
[《陳情表》 說課(魯人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