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發布時間:2016-2-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的: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文意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3、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教學難點:

             1、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2、在鑒賞與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第一節

          一、導入:

          “小老鼠看書”打一成語: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詞典中對“咬文嚼字”這一成語有三個解釋: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形容賣弄才學;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由此可見這三個解釋無一不含貶義。那么朱光潛先生對這一成語賦予了怎樣的新意?我們今天來學習朱光潛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 

          和奠基者這一。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在西方美學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詣較深。著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譯有黑格爾的《美學》等!段鞣矫缹W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詞:

           A、生字:

                  倒涎        憎惡       茗煙       深惡痛絕      啰嗦

                  錙銖必較    斟酌       沒鏃       岑寂          月暈

                  烹小龍團    清沁       蘊藉       太濫          灞橋

                  付梓        尺牘

          B、新詞:

             煉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簡潔。

             援例:引用成例。

             深惡痛絕:厭惡、痛恨到了極點。

             錙銖必較:對極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索然無味:形容文章內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復琢磨。

             胸襟:抱負、氣量。

             岑寂:寂靜。

             捉摸:猜測;預料。

             游離:離開集體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滲入到人的內臟。比喻使人很感動。

             不即不離:對待別人的態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遠。

             若隱若現:像是隱藏,又像是顯現。形容模糊不清的狀態。

             蘊藉:含蓄而不顯露。

             點石成金:把別人不好的文章改為好文章。

             自鳴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認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葉:比喻不細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并使它向新方向發展。

           2、精讀課文,把握文段主旨:

              第一段:郭沫若聽從演員的意見改動《屈原》中的臺詞,使文句意味大變。

              第二段:舉《水滸傳》和《紅樓夢》中煉字的例子,說明“你是”“你這”“你有”三種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

              第三、四段:舉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第五段:舉賈島“推敲”的故事,說明用字不同,詩歌的意境不同。

              第六段:字有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之分,并以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為例,說明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使詩的旨意豐富蘊藉。

              第七段:聯想意義的誤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應”。

              第八段:對文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3、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5):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        

          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著情感走,就要“為陳言之務去”)

              第三部分(8):對文學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B、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具體談作法。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論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第二節

          一、分析全文:

          1、演員將“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臺詞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認為改得怎樣?他的理由是什么?

                郭沫若認為演員覺得改得很恰當。

                郭沫若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會落個“不是”;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

          2、根據這種認識郭沫若將“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什么?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3、朱光潛先生認為以上兩種修改方法怎樣?

                認為第一種修改得很好,引用《水滸》里的用語對“你這”句式作推敲,證明演員確實修改得好;而第二種修改得不妥,他引用《紅樓夢》中茗煙罵金榮一句,來說明“你是”的特定意味進而予以反駁。

          4、朱光潛為什么認為第二種修改得不妥?

               “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不適宜;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根本不成一句話。

          5、所以第二段中第一句話“這是煉字的的好例”,“這”就指代不明,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猜知作者的本意是指什么?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6、大家比較閱讀一、二段,說說朱光潛和郭沫若他們分別是怎樣看待“你是”“你這”這兩種句式?

                郭沫若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會落個“不是”;而“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把必須有的附帶語省略去了。

                朱光潛先生認為“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 “你是什么”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你這”句式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且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

          7、“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換成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句式之后,表達的情感不一樣了,這就直接證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幾句話的正確性?既然這樣這就要求我們怎樣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字與思想是有關系的

                無論在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放松的謹嚴。

          8、下面我們讀  讀《史記》中“李廣射虎”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心得體會?

                (翻譯: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見第四段內容。

          字數不同,意味不同;文字的好壞并不由繁簡決定,而是由意味、表達效果而定。

          9、作者對于賈島的“推敲”這一典故,他有沒有認為哪一句好些?

                 作者沒有明確究竟哪一句用得好,他認為選“推”或“敲”字,重要的是選用的這個字所營造的境界要與作者當時所要說的相符合而且和全詩調和的。

          10、雖然作者沒有直接肯定哪個字用得好,但他還是對這兩個字分別作了探討,他是怎樣探討的?

                 作者認為用“推”雖然顯得魯莽,但可說明門是虛掩的,由門虛掩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孤零零的一個和尚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想上句“鳥宿池邊樹”,想到“推”可無聲,氣氛冷寂,才不驚動宿鳥,與全詩調和些。

                 用“敲”字顯得拘禮些,說明寺里有人應門,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寺里至少有一些溫暖人情。由此可見“敲”的空氣沒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來說,“敲”為有聲,會驚起宿鳥,打破岑寂,會平添攪擾。

                 由此可見,詩歌用字不同,意境改變。

          11、第一部分各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系。三個例子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12、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字的難處在于其意義的確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和聯想的意義,那么兩者的區別在哪里?

          直指的意義:明顯而確實;易用;固定的;偏于類型;

          聯想的意義:變化莫測;難用;游離的;偏于個性;意蘊豐富。

          13、作者認為什么樣的文章適合用直指的意義?什么樣的文章適合用聯想的意義?對我們有怎樣的要求?

                 科學的文字適合用直指的意義,文學的文字適合用聯想的意義。

          既然字的難處在于其意義的確定與控制,直指的意義和聯想的意義有很

          大的區別,并且適用于不同的文字,那么就要求我們閱讀時要敢于大膽發揮想像和聯想,準確把握作品的內蘊,達到表達的最佳。

          14、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龍團》的詩句想說明什么?    

            (“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正是因為蘇軾善用字的聯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聯起來,從而使詩句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含混中顯得豐富,比直接說更有韻味。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句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怡然自樂。如果直接寫,那還會有這樣的想象嗎?)

           聯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意韻豐富,更適合文學的語言。     

          15、聯想的意義可以使意蘊豐富,但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應”

          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應”?

             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

          16、“套板反應”有何危害? 

          就作者來說,“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來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17、怎樣才不滑到“套板反應”中去?

                 “唯陳言之務去”,運用文字時做到咬文嚼字,讓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

          18、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具體談作法。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以及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則主要論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19、到現在我們就只剩下最后一小節。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這一小節。同時思       考這一小節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內容? 

          這一小節起總結作用。

          讓讀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度,留心玩索,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

          二、提高拓展:對下面文字進行對比,體會科學文字與文學語言在表達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盡,黃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 

          “入海流”這一倒裝有一股強勁的力量,“流”字發音舒緩綿長,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黃河寬廣遼遠、浩蕩千里的形態;“入!边@一瞬間景象可以想見黃河驚濤駭浪、奔騰咆哮的氣勢。 

          2、紅杏枝頭春意鬧濃。-一宋祁《玉樓春》 

          “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

          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春風又綠過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與其它幾個字相比,“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系,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

             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

          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數枝開。-一盧梅坡《早梅》 

          “一”,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 

          5、請分析王安石改為“紛紛”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飛來紛紛過墻去,應疑春色在鄰家。 

          聯想想像,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8、銀杏,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種子橢圓形,外面有橙黃色帶臭味 

          的種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藥。木材質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國的特產。也叫公孫樹。--《現代漢語詞典》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瑩潔,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干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于寒風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并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隱遁。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贊美生命的歡歌。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 --郭沫若《銀杏》 

          作為詞典上的科學文字,A句的語言準確、精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筆下的銀杏,已經不僅僅是銀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它象征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秀品質。這是只有文學作品才會具有的深廣內涵,也只有這樣的文字。才稱得上是文學的文字。 

           

          王斌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關文章:

          1.咬文嚼字教案

          2.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5.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6.人教版英語必修五第五單元課件

          7.有關咬文嚼字教案

          8.高二語文必修3諸子喻山水教案

          9.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10.人教版五下因數與倍數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本在线精品播放 | 亚洲综合五月天久久伊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狠狠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 日韩一级a毛大片在线电影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