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分類及分析方法指導 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三)

          發布時間:2016-5-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朱秀娟

          古代詩詞類別

          詠物詩 山水田園詩 惜別送別詩 思鄉懷遠詩  懷古詠史詩 邊塞詩             說理詩

          一草一木總關情

                 --詠物詩

          詠物詩(側重于托物言志)

          一、直寫物象,表達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達作者的志向和節操。

          【梅花】

              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1、誦讀解意

          2、形象特點:一只在高樹上飲著清露、自在鳴叫的夏蟬。

          3、思想內容:只要品性高潔,聲名自然遠揚,無須任何外在憑借。

          4、手法:托物言志

          特點歸納:

          1.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①以物象為題;②詠(題、贈、贊)+物象

          2.內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質;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對人事的評價。

          3.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象征)

          詠物詩有兩大特點: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懷;虬l其志士之悲、君國之憂;或寫其懷才不遇、秋士遲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節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載體。我們在復習時,對同類的詩歌,如果能從“詠物”的特征入手,那將會事半功倍。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⑴ 簡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本詩抒情主人公是一個胸懷淡泊、精神閑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仕人。

            詩人的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詩作中。詩人以“云自無心水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  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 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 

          ⑵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    

          詩人運用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遙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懷和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象征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

          山水田園詩(即景抒情詩)

          詩人把山水景物、田園風光以及人文景觀作為對象,加以生動形象的描摹刻畫,使之成為世人抒發情懷、表情達意、寄托理想、娛樂遣興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山水田園詩的特點

          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于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于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 

          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襯托、對比。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練

          4.分析重點:景物特征;

          5.山水田園詩的主題:

          ①歸隱田園,鐘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用了什么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于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惜別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  ,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基本主題: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

          安慰與祝愿--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惜別送別詩

          一、直接寫別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二、間接寫別情

          【贈 別】

                唐-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通過寫宴席上燃燒的蠟燭與故鄉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現自己留戀惜別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三、寫送別場景,以景寫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四、回憶相聚歡娛,遙想分別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

          何人不起故園情

                                    --思鄉懷人類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傷春悲秋、日暮思歸),或托物傳情(月、雁、笛、柳),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

          1、了解常見思想情感。

          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征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2、分析人們思鄉緣由。 

          戰亂頻仍;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游不歸。

           3、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

          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1、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2、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妙喻傳情:鄉愁

          旅次寄湖南張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

          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

          前人評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詩中寫“歸夢”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1、寫夢中返鄉是那么容易,突出了鄉思之深,之切。

          2、“歸夢”因旅次見聞引發,前兩句中江水漫流之聲、月下竹影之形,是“歸夢”之因;而“歸夢”則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所以可以說“歸夢”是這首詩的詩眼。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題

          聞 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寒 塘    趙  嘏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1)填空: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五言絕句 

          這兩首都是抒發思鄉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簡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

          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  ①征鐸:車行時發聲的鈴。 ②杜陵:在長安城南,是詩人的安家之地。 

          ⑴詩中除了“晨起”、“雞聲”表現了早行之外,還有什么詞語也表現了早行?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什么特點?

          ①還有“月”“板橋霜”,月尚未落,板橋結霜,可見其早。②由名詞連綴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聯系首聯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春回故鄉、野鴨滿塘的溫暖意境。通過這個溫暖的鄉夢反襯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對家鄉杜陵深切的思念。 

          千古興亡多少事

                            ---詠史懷古詩

          越中覽古         李白    .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故國的沒落荒涼 ,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對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懷古詠史詩

          (一)、弄清史實: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二)、要體會意圖

             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三)、領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比欢醢彩瘏s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評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借古諷今和杰作。

          (四)、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詩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發感慨、寄寓自己對歷史的思索的“傳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詠史詩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現實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離,都是“有我之景”,是用來傳達作者的某種理念和情感的。

          汴河曲   李益                  汴河懷古   皮日休    

          汴水東流無限春,              盡道隋亡為此河, 

            隋家宮闕已成塵。              至今千里賴通波。 

            行人莫上長堤望,              若無水殿龍舟事, 

            風起楊花愁殺人。              共禹論功不教多。 

          《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寫,曾經是隋朝宮殿的地方,現已經長滿楊柳,著重表現的是昔盛今衰之情!躲旰討压拧芬宰h論起筆,從通常所說“隋亡為此河”說開,認為隋煬帝南巡,僅就開通大運河而言,他的功勞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詠史懷古的詩,在感情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借古諷今,寫興亡之感 《越中覽古》 《石頭城 》 (寫情,事為主)

          二、借古抒懷,發不遇之恨《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人為主)

          臺城     劉禹錫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1、“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相傳為陳后主所創,一般被認為是  亡國之音  杜牧在其詩句       隔江猶唱后庭花  ( 泊秦淮)中也用了這個典故。 

          2、這首詩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來強調這個主題的?

          吊古傷今    對比

          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臺 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①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 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系,表述流暢連即可。)

          ②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秦時明月漢時關

          -----邊塞詩

          邊塞詩征戰詩 

          ㈠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頻繁,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㈢.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

          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準確地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

          1.形式標志:題目中多出現“塞”、“征”、“軍”等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的,如《涼州詞》、《少年行》、《關山月》、《從軍行》等;

          2.分析重點:鑒賞邊塞詩要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體味詩人在詩中寫的是什么,抒發的哪一類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邊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戰爭特征的事件、心理。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為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習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當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后,“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逝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蕩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總之,這首詩不說別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手法。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解說]:這首律詩直接落筆在邊塞前線,通過描寫邊塞的景色,將士們的生活,表現了將士們的思想活動。后四句寫戰爭的激烈,表現將士高昂的激情。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形象:[景物]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臎龊涞纳衬跋。

          人物:勸別友人,前路莫愁。         

          內容: 曠達胸襟,豪邁情懷。

          表達:一、二句描繪了一幅荒涼寒冷的沙漠景象:黃沙蔽日,北風勁吹,大雪飄飛。三、四句寫詩人勸別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表現了一種曠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朱秀娟

          [古代詩詞分類及分析方法指導 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三)]相關文章:

          1.高三物理備課組總結

          2.角的分類課件人教版

          3.高三化學備課工作計劃

          4.高三音樂備課組教學計劃

          5.高三生物集體備課總結

          6.高三語文備課組總結

          7.古代詩詞名句

          8.古代詩詞愛情

          9.高三教學計劃學法指導

          10.高三學習計劃指導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一级a国产a国产片 | 日本免费性色密月AⅤ | 久久丝袜国产精品视频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产日韩久久mv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