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教學中滿足學生探究及審美需求

          發布時間:2016-4-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鄒鵬

          【摘要】不斷地獲得精神滿足,是高中學生渴求知識,追求理想,實現自我的積極動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其中“自我實現”需要是最高層次。人希望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我。然而在現實中受主客觀因素的限制,真正達到自我實現境界,成為自我實現的還是少數。作為教育者,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我提升的需要,是應該注意思考并且積極實踐的問題。

          【關鍵詞】小說教學 探究需求 審美需求

          在高中小說的教學中我作了如下嘗試:

           一、以質疑組織小說教學,滿足學生探究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共有六個單元的小說,旨在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達到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的目的。雖然各單元的教學重點都有明確的定位,然而如何實施教學,新課標給了我們更廣闊的自由余地。以質疑組織教學內容和結構,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可能滿足其探究的心理需求。

           (一)鼓勵質疑

          高中生心理趨于成熟和穩定,對事物和世界的認識趨于深刻、完善,對問題的思考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對小說的閱讀他們有著濃厚的興趣,能根據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對小說作一定的解讀。如果教者僅停留在情節分析,結構疏理,人物形象的歸納上是無法滿足其探究的欲望的。如果缺少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就無法激發起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的熱情。有價值的問題哪里來,一方面來自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的質疑。心理學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是從問題開始。首先要鼓勵學生質疑。由于學生水平能力的差異,提出的問題往往有膚淺和深刻之分。為了樹立起質疑的信心,教者都給予必要的重視和肯定。對有質量的問題更是給予贊揚。“人性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美國心理學威廉詹姆斯),同學在認可中獲得精神滿足和心理愉悅,激發起質疑的欲望。其次指導質疑,所提問題價值的高低,一是取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二是取決于學生閱讀文章時的質量。指導學生閱讀不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而應注意思考,需讀、思、悟、聯結合起來。“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于有疑處質疑,于無疑處生疑。好奇是人的普遍心理,探索是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前提。通過質疑而達到閱讀時“慎思之,明辯之”。    

          (二)精心選疑

              四十五分鐘畢竟有限,課堂也不能成為“答記者問”。既不能把學生的問題挨個解答,又不能把很多同學提出的問題束之高閣,冷落剛剛鼓動起來的熱情。如何把眾多的問題組織起來,然后形成課堂教學板塊,這就需要教者的精心設計。通常是收齊學生預習的疑問進行整理。把相同的疑點并歸,不同的疑點分類。典型的問題設定為課堂重點,新穎的問題設計為課堂熱點,復雜的問題設計為教學難點。組織好教學流程,把問題有機地組織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有的納入背景介紹,如“《邊城》的作者無意讓讀者走進桃源旅行,然環境的古樸純厚,幾乎與外界隔絕,沈從文追求的是什么?”由此簡介作者的創作意圖。有的歸于主題的揭示,如“《祝福》中三次提到錢:工錢、賣祥林嫂的錢、捐門檻的錢,這之間有何聯系?”由此總結出中國勞動婦女深受政權、族權、神權的壓迫這一主題。有的并入題材的選擇,如“《紅樓夢》表現了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情愁,為何稱它是封建社會的一本百科全書?”從中可引入對《紅樓夢》取材的簡介。有的可引出對小說結構的分析,如“《智取生辰綱》的主人翁究竟是誰,楊志還是晁蓋?”從而分析其雙線敘事結構等等。教材應是教學的“跳板”,教師應是學生的“促進者”,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疑惑就是我們教學的任務所在。同時,尋找到好的課堂切入口也很重要,這就象是給課堂定下基調。把富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放在課上作導入,然后把有關疑問如搭設臺階一般由低到高,如穿針引線似的由前到后的編排,教之有序,言之有物。

          (三)點撥釋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如何釋疑呢,“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找尋真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急于求成,怕費時費力地引導,便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事實上,實踐證明學生的能力正是從未知到有知的過程中獲得的。解疑也需運用多種方式去引導,點撥,鋪墊,比較。“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能力自探索和解決中獲得。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關鍵處發問點撥,難點處深入淺出。同時要注意不可忽視學生回答不到位的現象。也許這正是向真理邁進時隔著墻,間著溝,擋著路,這正需要老師引導,清理障礙,幫助引進真理的大門。這一過程正是點撥、引導、誘發的過程。這雖然有時只是個別同學的現象,然其它同學卻從別人由歧路到正路的過程中得到自我關照。或引以為鑒,或茅塞頓開,或增強自信。小說內容的豐富多彩,決定了其答案的豐富多彩,所以釋疑時,允許同學爭鳴,更可大膽存疑,給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文學余味。

          二、以短評豐富小說教學,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

              要讓學生在閱讀小說中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判斷力,就應鼓勵學生閱讀時放開如野馬奔騰般的思緒,要想方留住學生思考時如閃電般稍縱即逝的獨特感悟,要幫助學生撥開分析時籠罩在心頭的種種困惑的迷霧,要設法理清學生鑒賞時如一團亂麻似的眾多蕪雜的思路。筆者認為要到達這一目標,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寫短評、隨感等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寫促讀  奠定審美基礎

              文藝短評的任務之一是就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手法發表評論,說出作品的成敗得失。學生要使自己的短評觀點鮮明,有理有據,就必須進一步閱讀原文,深入把握小說的內容和形式,即審美對象是寫好評論進行審美的基礎。小說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其蘊含的美是一種不同于社會美、自然美的另一種特殊之美,它較之社會生活具有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點,因而能給人以特有的精神影響和審美享受。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小說皆為古今中外的經典,它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征,顯示出不同類型的美:有給人輕松愉悅、心曠神怡的優美,如湘西的秀麗風光,荷花淀的詩情畫意;有讓人產生豪壯,悲憤之情的崇高美,如夏瑜等英雄人物的犧牲精神和高尚品德;同樣,既有姣花照水,弱柳扶風的林黛玉的形象美,又有勇于自責賞罰分明的孔明的性格美;既有契訶夫詼諧雋永充滿智慧的幽默,又有魯迅深刻犀利充滿悲憤的冷峻的風格美;既有自欺欺人,自我夸耀阿Q的滑稽,又有膽小怕事,助紂為虐的別里科夫的卑劣,而這正是以對丑的否定來體現的另類的美。小說中處處存在美,高中學生對文學之美有特殊的敏感,只要在閱讀中用心發現,就能為寫好短評,進行審美奠定基礎。

          (二)以寫促思,確立審美角度

              小說是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高三還出現了西方表現主義小說,淡化情節,模糊人物性格,主要描寫人的情緒,人的潛意識。因為小說形式的多樣化,主題的模糊性,從而決定了閱讀的多元化,寫作的多角度。這同樣也給同學寫短評提供了更廣闊的寫作空間和展示個人才情的天地。

              首先指導同學確立寫作重點。通常重點的確立有如下選擇:寫感受最深的,因為悟得深刻才能寫出真情;寫自己最擅長的,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寫作品中的重點,往往能把握關鍵,加深理解;選手頭資料占有量最多的,論據詳實,更有說服力;選擇別人想不到的,另辟蹊徑,思人之所未思,發人之所未發,新穎獨特;選擇作者或作品中你認為欠缺的內容,這樣可張揚個性,培養挑戰方家的勇氣。單從同學們給《荷花淀》、《邊城》作評論的題目就可窺見短評內容豐富之一斑:《人性的演繹,淳樸的情愛》,《濃郁的地方色彩,神密的浪漫氣息》,《愛情竹雀》,《簡單的美麗》,《平凡的人性》,《缺憾的美》,《一首與城市塵囂對壘的歌》,《散文般的格調,如詩如畫的意境》等等。

          其次選好寫作的角度。面面俱到反而蜻蜓點水,泛泛而談。提倡同學們寫評論時小切口,深層次。同學們的評論能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如《邊城》的短評,背景方面的:寫其風光宜人,民風純樸的湘西,帶有原始的氣息。有寫環境的:優美、清新、自然,令人神往,使人沉醉于寧靜淡泊,怡情悅性的境界之中。有寫人物的:翠翠的單純、健康,對愛情的憧憬,老船工的質樸、親切、慈愛。有談感情的:親情、愛情、友情。有評主題的: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表現一種“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有評語言風格的:流暢、質樸、不矯揉造作。正因為在閱讀中欣賞到美才能在寫作中表現出美。

          (三)以寫促悟,提升審美品味

              一是激發了審美想象。當學生在寫小說評論時,面對一篇篇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他們會用全部心理功能去感受作品,當他們的心境、喜怒哀樂與作品合拍時,就會把眼前作品中的情景與過去生活經歷或某種間接經驗融合起來,想象活動便被激發起來了,借助于已有的經驗給作品中的形象注入活力,閃現出另一種嶄新的形象。如果說這還是閱讀時的知覺想象的話,那么寫文評時的想象就富有創造性了。他們認識和體驗到了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類的種種情感,并將這種情感經過深刻體驗、細膩了解和不斷沉思,一旦在內心成熟起來后,就會極力地想借諸筆端表現出來。否則就會有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如寄于對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而寫的《不能讓祥林嫂悲劇重演》,《別走,格里高爾》。同時這種成熟的情感會觸發其聯想和比較。如《由阿Q到陳奐生--看自滿自足的小農心態》,《水生嫂和祥林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寫評論激發了審美想象,假如說感知作品的作用是為了進入審美世界打開了大門,想象就是為進入這個世界插上了翅膀。

              二是豐富了審美情感。學生在欣賞作品時,由于主客觀條件的不同,審美中的情感強弱,以及性質有差異。同一事物,有人深受感動,有人稍有觸動;有人認為它美,有人認為它不美。雖然美有一定的共性,然其差異是永遠存在的。對于小說《林黛玉進賈府》中的賈寶玉,有人喜歡,贊美他“蔑視禮教,鄙棄世俗,個性張揚,富有叛逆精神”。有同學不喜歡,否定多于肯定:“紈绔子弟一個,吃喝玩樂,不學無術,廝守在脂粉堆中的混世魔王”。又如莫泊桑的《項鏈》其結構歷來為人所稱道,曲折生動,波瀾起伏,層層鋪墊,處處暗示。而有同學卻評為“雕琢痕跡重,離生活太遠。最后的戛然而止的結尾,雖余味十足,然遺憾太多。”見仁見智。有時雖帶有偏頗,但足見其在思考。人的一切審美感受都蘊含著濃厚的情感色彩,而這審美情感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寫評論則是促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活動,使得這種情感活動更加深沉,更加強烈,更加豐富多彩。

              三是提升了審美趣味。學生的思想感情,氣質心境各不相同,反映到審美趣味上來也各不相同。程度上有廣狹,深淺之分,性質上有健康與消極,高尚與鄙下之分。絕大多數同學追求的是真善美,有少數同學喜歡看庸俗低級的東西。狹隘的審美趣味使人的審美領域、對象具有偏狹性,不健康的審美趣味,往往使人無視美,歪曲美,甚至以丑為美。然而審美趣味是可以改變的,通過訓練,可以使人敏感地發現美,深刻地理解美,最后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寫文學評論就是評判作品的成敗,人物的美丑,構思的優劣,事物的是非等等,評判的標準會隨著認識事物的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提升,尤其在課堂進行寫作成果交流時,同學們會從他人的優秀文章中獲得自我現照,從而趨善、向美、求真,提高審美趣味。

              學生在寫短評的過程中,經歷了了解,領會,覺醒的過程,提高了思維的品質,陶冶了情操,形成了價值判斷。經歷了由膚淺到深刻,由局部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走進了小說的藝術天地,享受文學帶來的無窮樂趣,體味著獨特的心理感受:人間悲劇的心靈震撼,同仇敵愾的精神感召,和諧寧靜的精神愉悅。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來想象、補充、發揮、創造、評判,形成了一篇篇文質并茂的文學短評。

          質疑和寫作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同時也是人的思想感情,智慧能力的綜合反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小說寫評論,相對高中學生來說,是屬于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蘋果的工作,然而根據心理學原理認為只有那種高于主體的原有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后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適合的要求。同學們最終在質疑和寫作的艱苦付出中,以及課堂成果交流中獲得了審美的愉悅以及自我提升的滿足。

           

          鄒鵬

          [在小說教學中滿足學生探究及審美需求]相關文章:

          1.關于語文課堂中審美教育的探究論文

          2.初中生物教學中探究論文

          3.初中生物教學中探究式論文

          4.滿足幸福的說說

          5.

          6.文化審美品位閱讀答案

          7.旅游審美文化

          8.滿足的近義詞有什么

          9.愛情輕小說微小說

          10.交通工程就業需求論文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国产二区三区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在线 |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六月婷婷国产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綫无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