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語法 高考復習

          發布時間:2016-1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古漢語語法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語法而言的,是區別于現代漢語的特殊的組詞造句的規律。

          一、文字

              文字之前結繩記事,圖畫記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書: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后兩種是用字法)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獨體字:一個偏旁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幾個(也有版本是36個),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體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的文字,即會意和形聲,80%以上的漢字是形聲字,少數是會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兇、朱、亦、勺、血、玉、牟、

          2、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

                口訣:殷商甲骨西周鐘(鐘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漢朝手寫隸(失去圖畫意),東漢楷書因毛筆。

                 隸書草寫為章草,演變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間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

             中學課本把這三種字都叫做通假字,“同”為古今字,“通”為通假字。

          二、詞匯

           1、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

          擴大的,例如:江(長江)、河(黃河)、菜(蔬菜)、鳴(鳥叫)

          縮小的,例如:谷(糧食的總稱)、丈夫(男子)、臭(氣味)

          轉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淚)、烈士(壯烈的勇士)、窮(政治上失意)

           2、詞的本義、基本義、比喻義、引申義

              本義:是漢字的最初意義。

          基本義:就是詞的常用義,一般來講,古代漢語字典上的第一個義項是詞的本義,現代漢語詞典上的第一個義項是詞的基本義。

              比喻義:是通過修辭的比喻用法逐漸形成的。

          詞的比喻義是固定的,修辭上的比喻是臨時打比方。

          引申義:是在本義的基礎上通過引申的方法而產生的詞義。

           3、偏義復詞(偏義詞):由兩個單音詞組成,一個有實際意義,另一個陪襯。

          例如:晝夜勤作息、今晚沒動靜

           4、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復辟、爪牙、衣冠禽獸、乖、謗、祥等。

           5、名稱說法改變:目--眼睛,日--太陽。

           6、單音詞變為復音詞:例如:前--前面,敵--敵人。

          三、詞法

          1、名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

          翻譯時①譯為狀語+動詞。例如:驢不勝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譯作一個相應的動詞。例如:徐庶見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當于一個動賓短語。例如:許子冠(戴帽子)乎?

                名詞作狀語:現代漢語名詞不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即不作狀語,文言文作狀語其實是譯

          作一個介詞短語(介詞+名詞)。例如: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2、動詞

          使動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語發出動作,使動句是主語使(讓)賓語而發出動作。

                        ①動詞的使動:一般是不及物動詞。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②形容詞的使動:主語使賓語具有形容詞的狀態。例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③名詞的使動:謂語是名詞。主語使賓語成為名詞(謂語)例如:爾欲王我乎?

          意動用法:

                ①形容詞的意動: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謂語的性質、狀態。例如:漁人甚異之。

                   ②名詞的意動:主語主觀上把賓語當作謂語。   例如:糞土當年萬戶侯。      

          為動用法:翻譯格式--主語給賓語發出動作。    例如:文贏請三帥。

                                   主語為賓語發出動作。    例如:等死,死國可乎?

                                      主語對賓語發出動作。    例如:泣之三日。(“之”代病梅)      

          動詞作狀語:

          區別:①狀動:第二個動作進行時第一個動作還在進行。例如:立而飲之。

                            ②連動:第二個動作進行時第一個動作早已結束。例如:切而啖之。      

          3、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根據上下文翻譯作適當的動詞。例如:安敢輕吾射?

          4、數詞

          ①活用作動詞:譯作一個相應的動詞。例如: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先秦文學沒有量詞。例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③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兩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④“三”“九”和它們的倍數是表示虛指的多數。例如:雖九死其猶未悔。

          ⑤數的表示方法:兩個相鄰的數表約數。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兩個數相連表相乘。例如: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連,中間有時加“之”,有時不加。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間用“有”“又”連接兩個數表示相加。例如: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代詞

             ①人稱代詞:

          常見第一人稱代詞--吾 余 予 我 朕(先秦時是一個大眾性的,秦始皇據為己有)

              第二人稱代詞--女 汝 爾 而 若 乃

              第三人稱代詞--之 其 彼(古漢的“他”是旁指代詞,如“他日”“此無他”)

                 ②指示代詞:近指代詞:常見的有--此 是 茲 斯 然 爾

                             遠指代詞:常見的有--彼 夫 其 

                 ③疑問代詞:常見的有--誰 何 曷 安 焉 奚 惡 胡 孰 

             6、副詞:(加粗的是現代漢語常用詞)

                程度副詞:常見的--最 極 甚 殊 至 尤 良 大 頗 很 非常 特別 十分(程度很深)

                                    愈 益 彌 更加 越發(表示更進一層)

                                    略 少 稍 稍微 略微(表示程度淺)

                范圍副詞:常見的--悉 皆 盡 咸 畢 備 俱 舉 全 都(范圍大)

                                    但 徒 止 直 特 唯 獨 只 僅(范圍小)

                時間副詞:常見的--嘗 既 既已 已 已經(已經, ……后)--過去時

                                    方 適 會 正在(正在,正碰上)--現在時

                                    將 且 行將 欲 將來(將要,將近)--將來時

                敬謙副詞:常見的--請 謹 敬 幸 敢 竊--沒有實詞意義。

                語氣副詞:常見的--表肯定--必 誠 信 固 果(一定  實在  果真)

                                    表否定--弗 勿 毋 無 莫 未 非 不 否 靡 亡 未嘗(不 沒有)

          表反問--“豈 寧 獨 庸 其”,它們后邊有“乎 邪 哉”搭配

                                    表推測--其 殆 蓋 庶 或 其 得無 無乃 庶幾

            7、介詞:

          放在名、代、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原因、目的、方向、對象等。

                常見的有--于 以 為 與

            8、連詞: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句子的詞。

               常見的有--而 以 則 且 雖然 與 及

               結構、邏輯關系有:并列、遞進、選擇、承接、轉折、因果目的、假設、修飾。

            9、助詞: ①結構助詞--之 者 所

                      ②語氣助詞--陳述語氣--也 矣 焉 耳

                             疑問語氣--乎  與(歟)  邪(耶)

                             感嘆語氣--哉  夫  矣 

                             句首語氣--唯  夫  蓋

            10、兼詞:①諸(之于,之乎)     ②盍(何不)     ③焉(于此,于之,于是)

            11、嘆詞:常見的有--嗟乎  嗚呼哀哉  嗚呼  嘻  唉 

            12、特殊副詞“相”“見”:

                相:①互相。例如:四人相視而笑。

                    ②遞相,只能一對一、上對下、大對小等。   

          例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

                    ③起指代作用,在某種程度等于一個代詞。

                      相當于第一人稱。例如:本是同根生,相煎(煎我)何太急。

                      相當于第二人稱。例如:不久當歸還,誓天不相負(負你)。

                      相當于第三人稱。例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救濟他們)?

                見:①相當于第一人稱。例如:府吏見叮嚀(叮嚀我),結誓不別離。

                                            有何見教(有什么教導我的嗎?)

            13、特別指示代詞“者”“所”(一般語法認為是助詞):

                者:不能單獨使用。“者字短語”屬于名詞性短語。

                    ①放在動詞、形容詞之后組成的“者字短語”表示“……的人”“……的事”

          “……的情況”   例如: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放在數詞后組成“者字短語”。  例如:此三者皆人杰也。

                    ③“似……者”“如……者”“若……者”: 譯作“象……樣子”

                     例如: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fú)者。

                    ④放在判斷句中主語之后的“者”:除了表示判斷以外,還表示因果或停頓。

                     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不能單獨使用。“所+動詞(形容詞)=所字短語”屬于名詞性短語。

          所:指示或指代動作行為的對象。后面有賓語就是指示,無賓語就是代替。

                 ①所+及物動詞+賓語:所字短語+賓語=定語+中心詞。例如:取武陽所持圖。(指示)

          ②所+及物動詞+者:例如:所言者,國之大事。(指示)

          ③所+及物動詞:例如:可汗問所欲。(指代,代替)

          ④所+形容詞:例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⑤所+介詞:介詞也不能單獨使用,其實是“所+介詞(名詞、代詞不出現)+動詞”

                     例如:   是吾劍之所從墜。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所+以:A、譯作“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工具。

          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譯作“……原因”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

          例如:強秦所以不敢加于兵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⑥無(有)+所+及物動詞=動詞+名詞短語=動賓短語。例如: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⑦何+所+及物動詞=疑問句賓語前置。   例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說明:《考綱》規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18個文言虛詞作為高考的考查范圍。這里不一一列舉。

          四、句法

           1、判斷句: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古漢語里判斷句多數都不用“是”,特點是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

              ①“……者,……也”表示判斷: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君者,舟也(比喻性判斷)。

          它的變形“……,……也”“……者,……”“……,……”也表示判斷:

          例如:a、南陽劉子冀,高尚士也。b、天下者,高祖天下。c、劉備,天下梟雄。

              ②用動詞“為”表示判斷。例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③用副詞“乃、亦、即、皆、必、非、則、”等幫助判斷:副詞不能修飾名詞,但這里的名詞作謂語了。這些副詞本身不當“是”講,只是幫助判斷。

           例如: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環村皆獵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孫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

          注意:1、代詞“是”作主語時,不應和判斷句混淆。例如:是(這)吾劍之所從墜。

                2、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例如:問今是何世?

          2、被動句:相對于主動句而言。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賓語是受事者,叫主動句。

                                      主語是受事者,賓語是動作的發出者,叫被動句。

             ①動詞前加“被”“見”“為”“受”:

          例如--(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②動詞后加“于”:例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③“見……于……”: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④“為……所……”:例如--為仲卿母所遣。

             ⑤“為所”:例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⑥施(主動)受(被動)同辭:和主動句的形式相同。例如--帝感其誠。 屈原放逐。

          3、倒裝句: 

             A、賓語前置:

               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一般要前置。 例如:客何為者?

                           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一般要前置。 例如:乃入見,問:“何以戰?”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個賓語一般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用“是”、“之”、“唯(惟)……是……”、“唯(惟)……之……”、“唯(惟)……

          之為……”作前置標志。 

          例如:將虢guó是滅,何愛于虞?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惟余馬首是瞻。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奕秋之為聽。

                ④一般敘述句賓語前置:例如:夜以繼日。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記之。

                ⑤方位詞作賓語前置:例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B、定語后置:

          ①中心詞﹢之﹢定語:       例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②中心詞﹢定語﹢者(助詞):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③中心詞﹢之﹢定語﹢者:   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馬之千里者。

               ④中心詞﹢而﹢定語﹢者:   例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C、介詞結構(介賓短語、狀語)后置:

          例如: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趙氏求救于齊。

                ②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于)東西,隳突乎(于)南北。

                ③何不試之以足。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D、主謂倒裝:例如: ①誰與(歟),哭者?        ②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慧)!

          4、省略句:(括號里的詞是省略的)

          A、主語的省略:

          ①對話省:例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②承前省:例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③蒙后省:例如--(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以得楚乎?”

             B、謂語的省略:較少

          ①承前省:例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思)斯可矣。”

               ②蒙后省:例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③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知。

          例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更不可除)。

                              七八個星(在)天外,兩三點雨(在)山前。

             C、賓語的省略:

          ①動詞的賓語省略:例如--交戟之士欲止(噲),不內(噲)。

          ②介詞的賓語省略:例如--豎子不足與(之)謀。

                       衣食所安,不敢專也,必以(之)分人。

             D、兼語的省略:例如--①公為我呼(他)入,我得兄事之。

                 (使 令 讓 請)     ②以相如功大,拜(他)為上卿。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扶蘇)外將兵。

             E、介詞的省略:

          ①省略“于”:     例如--沛公軍(于)霸上。   舍相如(于)廣成傳舍。

          ②省略“以”“自”:例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

             F、定語的中心詞的省略:例如--①左右(的人)欲刃相如。

                     ②多行不義(之事)必自斃。

                                             ③伐無道(之君),誅暴秦。

          5、凝固結構(習慣說法、固定結構):

          ①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如……何;奈之何、若之何、如之何

          譯作--怎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對付、怎么處理、怎么安排。

               ②孰與……、何如……。

          用在比較句中,譯作--誰(什么)與誰(什么)相比,哪一個更……。

          用在選擇句中,譯作--哪里比得上,哪如。

               ③不亦……乎? 譯作--不也……嗎?   難道不……嗎?   豈不是……嗎?

          ④“何以……為”、“何……為”;“何以為”、“何為”:   

           譯作--還用……做什么?    要……干什么?

               ⑤無乃……乎、得無……乎、得無……邪

                      譯作--恐怕……吧?莫非……吧?大概……吧!

              ⑥“無以”或“有以”:   譯作--沒有(有)用來……的辦法。

               ⑦“有所”或“無所”:   譯作--有(沒有)……(人、事、物)

               ⑧“何……為”:     譯作--還要……干什么?

               ⑨“其……之謂也(乎)”或“……之謂也”:    譯作--(大概)說的就是……吧。

               ⑩“有……者”:     譯作--有個……人。

           

          趙晉林

          [古漢語語法 高考復習]相關文章:

          1.高考復習計劃參閱

          2.語文文言文是高考復習的重點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精品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