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 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fā)布時間:2017-12-18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1. 認知目標

          識記文章中的文言基礎知識。

          2. 技能目標

          分析理解文中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觀點并翻譯文中的重點句子。

          3. 情感目標

          掌握孔子關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

          4. 重點、難點

          主要講授第一則、第三則、第五則、第六則、第七則選文

          引導學生掌握孔子關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

          5. 課時分配 一課時

          6.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 字音熟記

          語上(  ) 慍色(  ) 弒君(  ) 罔(  ) 不悱不發(fā)(  ) 一隅(  ) 殆(  ) 切磋(  ) 貧而無諂(  )

          2. 通假字

          學而不思則罔     通        ,理解為            

          于吾言無所不說   通         ,理解為           

          3. 古今異義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古義           今義

          至于他邦,則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    古義           今義

          4. 詞類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             

          禮后乎          

          5. 特殊句式(寫出判斷依據(jù))

          ① 判斷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                      起予者商也

          ② 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③ 賓語前置句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其斯之謂也              何謂也

          合作探究

          一、導入

             自從我們開始學習這本先秦諸子就開始研究一個人‘孔子’,通過前邊幾篇選文的學習現(xiàn)在對于孔圣人的了解就算做不到耳熟能詳最起碼也略知一二了,大家都知道他不僅是思想家、學者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貴族的專利,即所謂'學在官府'.直到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才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格局.。舊時的學堂,大多懸掛孔子像,尊孔子為'萬世師表'.可見孔子作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作為教育家,我們前面介紹孔子的時候說過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張思想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啟發(fā)式教學,那么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在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主張。

              本文共十則選文,現(xiàn)將十則選文歸類分為四部分:通過本選文我們要明確兩個問題,作為學生應該怎么學習,作為老師應該怎么教育學生。

          一、第一部分:第一則

          1、子曰:“有教無類!         

          【注釋】教,教育;類,類別(名詞)。

          【譯文】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qū)別!

          【心得】“無類”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習性,對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所謂有教無類,是指對所有的人都進行教育而沒有類的區(qū)別,即不因為貧富地、貴踐、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

          二、第二部分:第二、三則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釋】中人,中等資質(zhì)的人;語,名詞作動詞,告訴;上,高深的學問和道理。

          【譯文】 孔子說:“中上等天賦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中下等天賦的人,不可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

          【心得】根據(jù)學生的資質(zhì)因材施教。

          3、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釋】斯,就;行,做,實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強反問語氣;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謙詞,斗膽,冒昧;進之,使他前進,進,使動用法;兼,勝過、超過;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動用法。

          【譯文】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實踐它嗎”,您說“有父兄活著”;冉求問‘聽到了就去實踐它嗎’,您說‘聽到就去實踐它’。我有點糊涂,斗膽問問。”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讓他退一步想想!

          【心得】孔子之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為問問題的人不一樣,本著這樣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教育,子路為人魯莽,孔子讓其沉著冷靜;冉有為人猶豫退縮,孔子讓其大膽實踐,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體做法。

          二、第三部分:第五、六、七、八則

               

          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憤,郁結在此指問題想不明白;悱,想說話卻不知道怎么說;反,類推;復,再。

          【譯文】孔子說:“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個問題卻又弄不明白,就不去開導他,若非弟子想表達某種意思卻又表達不出來,就不去啟發(fā)他。舉一個墻角作例子給弟子講清楚,而弟子不能觸類旁通推知另外三個墻角的情況,就不再去教他!

          【心得】  第一句話,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個深諳教育心理學的孔子,這個老師有點壞,“憤”“悱”兩個字,仿佛讓我看到他對著學生一臉悠然自得說:“很難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來了吧~好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一副欠扁的樣子,但你又確實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說,一定是學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說,因為他知道這樣的教學效果最好。在恰當?shù)臅r候給學生啟發(fā),體現(xiàn)了孔子的“啟發(fā)式”教育思想以及培養(yǎng)舉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注釋】嘗,曾經(jīng);食,吃飯;以,目的連詞來,用來。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日不吃,整夜不睡來思考,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心得】孔子重視思考和學習的關系。這種關系荀子也論述過,他說的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釋】罔,迷惑無收獲;殆,危險。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涂;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心得】。遇到問題學生會去想啊想,想不出來,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險。學生理解能力足夠,就講授適合他們學的東西,這就是孔子。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告誡人們只有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成功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注釋】說,悅,喜歡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幫助我啊,對于我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喜歡的.

          【心得】不言聽計從,敢于質(zhì)疑有懷疑精神。

          三、第四部分:第九、十則

          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諂,指討好、奉承被人;樂,以。。。。。。為樂,把求道當做快樂;與,介詞,跟。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得有志氣,富得有涵養(yǎng)的人!弊迂曊f:“《詩三百》說‘好比加工象牙和骨頭,切了之后還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鑿刻之后還要打磨’那就是說的這種道理吧?”端木賜啊,從現(xiàn)在開始可以同他討論《詩三百》了,把過去的事情告訴他就能推知將來的事情!”

          【心得】這則故事,“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這一句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貢弄明白前一個道理之后,才開始和他談論《詩經(jīng)》,這就是老師對于學生的教育要循序漸進。

          10、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倩,笑時兩頰呈現(xiàn)酒窩好看的樣子;盼,轉動眼睛的樣子;素,白色的絲絹;以為,以。。。。。。為白色的底子;素,用來作畫的白色的底子;起,啟發(fā);言,討論,討論;

          【譯文】

           子夏問道:“美麗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對酒窩,漂亮的眼睛閃閃轉動,未染色的絲綢變成了艷麗的衣裳,這是說什么啊?”孔子說:“這是說繪畫后于白色的底子!

          子夏說:“禮后于人的本性嗎(就是說禮是施于人的本性上面的嗎)?”孔子說:“啟發(fā)我的是卜商啊!從現(xiàn)在開始可以跟他討論《詩三百》了!

          【心得】這個意思很清楚,子夏為什么還要問?顯然,他是要“舉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繪事后素”。繪事,就是畫畫;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說,畫畫,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畫花紋。誰知子夏竟大受啟發(fā),高興地問:“禮后乎?”什么叫“禮后乎”?就是說,禮,也像繪畫的花紋一樣,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聽,喜出望外地說:啟發(fā)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討論詩了(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在孔子看來,禮樂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愛或者仁義,就是禮樂的底子。仁為禮樂之本,當然要先仁義而后禮樂。這就叫“禮后”,或者說“仁先禮后”。

          孔子在這則語錄里贊揚了子夏,其實我們學生閱讀欣賞任何一種文藝作品都應該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焉得仁?”

             【注釋】仕,做官;色,已,使動用法,使。。。。。停止;慍,惱怒;舊令尹,指子文;以告,應為“以之告” ,把舊令尹之政告訴給。違,離開,背離。   

          【譯文】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眴枺骸八闳蕟幔俊贝穑骸安恢溃膩砣剩俊保ㄗ訌垎枺按拮託⒘她R國的國君,大夫陳文子有馬四十匹,卻拋下離開齊國。到另一個國家,就說:‘這里的大夫就像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啊。’于是離開這個國家。到了另一個國家,就又說:‘這里的大夫就像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啊!谑怯蛛x開這個國家。(您認為他)怎么樣?”孔子說:“算得上清白了!弊訌垎枺骸八愕蒙先蕟?”孔子說:“不曉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心得】文中兩次出現(xiàn) “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說明“仁”的標準是很高的,第二啟示我們要明確‘忠、清’和仁的關系。例如前面學習的顏淵問仁一則,禮和仁的關系,所有我們學習的忠、信、義、清、直、勇、剛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仁德境界,它們都是為了達到仁的一個外在手段。

          成果展示

          1、下列對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D

          A、孔子認為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這無疑表明孔子有極大的勇氣與魄力。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是關于啟發(fā)式教學的高度概括?鬃拥膯l(fā)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孔子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時將會依次出現(xiàn)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出現(xiàn)這兩種矛盾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C、孔子認為完善修養(yǎng)是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

           D、“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認為思考沒有什么益處,因該執(zhí)著于學習。

          2、什么是有教無類?你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怎樣才能做到有教無類?

                在現(xiàn)實中,老師要做到“有教無類”的話,應該對個性不同、資質(zhì)不同、經(jīng)濟不同、家庭條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別不同……的學生,一視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小結:本文共十則選文第1則主要談有教無類;第2~3則主要是談因材施教;第5~8則主要是談學習態(tài)度;第9~10則主要是談聯(lián)系延伸。至于第四則則將本文上升了一個層次那就是仁,總之,孔子作為教育家注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注意抽象與具體、學習與思考、教與學、師與徒、學生的自覺要求和教師的合理啟發(fā)等不同因素相輔相成的作用,也表現(xiàn)了他的人生智慧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劉黎

          [《有教無類》 學案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

          2.有教無類優(yōu)秀教案

          3.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4.有教無類的解釋以及造句

          5.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6.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7.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8.有教無類公開課課件

          9.漢語拼音教學案設計

          10.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浪潮 | 日本老肥熟视频 | 日本在线精品a首页正 | 日本高清激情乱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