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發布時間:2016-6-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梳理本文文言知識。

          2、了解賈誼。

          3、了解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寫作的目的。

          4、學習運用多種對比的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訓練學生的比較思維。

          5、通過類似主題的文章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梳理本文文言知識,集體校對。

          2、論點切入,逆推本文的思維方式,體會對比運用之妙。

          3、比較閱讀,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提升思維品質。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實據說理的習慣。

          2、體會為政者因時施政的重要性。

          第一課時

          目標:1、了解賈誼。

          2、了解本文寫作背景。

          3、梳理本文文言知識。

          4、熟讀課文,并概括大意。

          過程:一、導

          要點:1、李商隱《賈生》

          (注:《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二、介紹賈生

          要點:1、時代、國籍:西漢文帝時期

          2、身份或評價:政論家、文學家

          3、字號、別名:賈太傅、賈生、賈長沙

          4、名句:(1)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語也。 (2)自古至于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3)功莫大于去惡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為惡

          (4)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5)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吏以民為本。

          5、主要作品:(1)政論《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

          (2)賦:《吊屈原賦》《鵩鳥賦》

          三、寫作背景

          1、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無饑,不可得也。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無為奸邪,不可得也。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耳。(《陳政事疏》)

          2、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鬻子。(《論積貯疏》)

          譯文:現在許多人放棄農業去從事工商業,消費的人很多,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風氣一天天滋長,這也是天下的大害。這兩種大害公然盛行,沒有誰制止它。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誰挽救它。生產的人很少而耗費的人很多,天下的財產怎么會不用光呢?漢朝自從建立以來,近四十年了,公和私兩方面的積蓄,還(少得)使人痛心。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百姓就會憂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稅,(朝廷)賣官爵,(百姓)賣兒女。

          四、梳理文言知識,并完成課后第四題及練習冊相關習題。

          五、熟讀課文,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興亡過程(1-4)  興  崛起(孝公)

                               強盛(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  敘

                               統一(始皇)

                          亡   滅亡(秦二世)

          滅亡原因(5)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議

          六、作業(見練習冊)

          第二課時

          目標:1、分析本文論證的方法。

                2、體會議論文論證充分的根由。

                3、比較閱讀,體會從不同角度分析秦失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過程:一、導

          要點:秦國從秦孝公公元前361年立志興秦,到始皇帝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共花了140年時間,而秦朝從建朝到公元前207年滅亡,僅僅只用了14年時間。是什么原因導致秦朝的迅速覆滅?

          二、內容分析

          (一)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據此分析本文論證之妙。

          針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提問?

          1、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2、“攻守之勢異”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3、為什么要強調“仁義”?

          4、文章是怎么演繹出這個觀點的,即如何看待其合理性?

                崛起   立雄心、定國策(以法家、兵家強國)初見成效

           興   強盛   蒙故業、因遺策六國屈服

                統一   奮余烈,振長策統一天下

          小結:在賈誼看來,秦國的強盛根本在于國策得當,且幾世堅守。君王集權、嚴刑峻法、獎勵耕織、以軍功論爵、兵戰思維的策略使秦國得以統一天下。而這一策略是以群雄紛爭、弱肉強食的現實為背景的。

          亡    滅亡   愚民

                       弱民            仇民

                       固城(防民)

          小結:秦朝覆滅,其根由在“民心”背離,因此才有了“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影從”的現象和“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結局。而這個結局也在于其使用的策略,一開始就將人民置于自己對立面,貪圖一己之穩固、一己之享樂,無視百姓的生死,也就是實施了“仇民”政策,民心背離就成為必然。一句話,秦興于國策,亦亡于國策。

          探討:賈誼為什么說攻守之勢變化了一定要實施“仁義”而非其它呢?請從文章的論證方法的角度說說賈誼這一結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使用多種對比手法:

          縱比  秦七世興,一世亡     不變的是實力,變化的民心

          橫比  秦與六國

                陳涉與六國     連環比  懸殊的對比,卻有意外的結局,突出民心的強大

                陳涉與秦國 

          結論:一個國家的興亡靠的不主要是實力,而是民心向背,而民心的獲得靠實行仁義,因此說秦朝的快速滅亡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對此,章碣(唐)有詩為證

              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三、作業

          見練習冊

           

          雍君

          [《過秦論》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相關文章:

          1.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

          2.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3.《過秦論》的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5.高中政治課必修三教案

          6.英語必修三unit2課件教案

          7.過秦論優秀教案設計

          8.高二語文必修3諸子喻山水教案

          9.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10.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 | 伊人狼人久久青青草原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 正在播放约少妇高潮 | 永久性国产盗摄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偷亚洲清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