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理想》《短文兩則》《行道樹》《論語十則》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8-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二單元教案

                                   6 、理想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蓖瑢W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2、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三、信息反饋:

             

             

             

             

           

          7、 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教學《行道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2、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3、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4、整體感知 

             ①自讀,發現問題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篩選、整理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課堂討論,確定思考題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5、研討與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北憩F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b.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6、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7、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8、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教學《第一次真好》: 

             ①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②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③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2、整體感知 

             ①集體朗讀 

             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讀課文 

             3、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d.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猜想印證,形成解釋。 

             ③課堂集中討論、解答 

             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后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d.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e.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研讀與賞析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容更深刻的理解?勺寣W生提出最感興趣或有疑難的問題,供全體同學討論。 

             出示思考題: 

              ①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②“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③“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④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本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體驗與反思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①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②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5、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②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三、信息反饋:

             

             

                                     

           

          8 、人生寓言

             一、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二、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三、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二、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 

             1、出示課題。 

             2、介紹寓言 

             3、朗讀 

             4、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5、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閑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 

             6、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7、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教學《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L匕較閱讀。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薄H松谑,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2、朗讀、默讀課文 

             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系。 

             3、整體感知 

             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學生閱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3、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么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復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5、問題研究 

             對課文的內容整體把握之后,學生的認識可能還是粗淺的。教師應再引導學生對重要情節和關鍵詞句進行深入研討,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備案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揭示中心。 

             [提示]開始很脆弱,后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比較閱讀 

             4、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么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說,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后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于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為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5、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虻,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6、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里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7、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三、信息反饋:

             

             

             

                        

           

          9 、我的信念

             一、教學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 

             ①梳理課文內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③品味平實且富于哲理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③教師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四、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于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并不多。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2、范讀課文 

             3、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4、梳理信息 

             5、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搜集、篩選信息,而后概括綱要,最后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①默讀,搜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著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 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著勤奮 

             6、重點研讀 

             ①研讀內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于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采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么?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背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么? 

             d.“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么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么? 

             f.“在他猝然長逝以后,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甭撓瞪舷挛模務劇澳鎭眄樖堋痹诰渲械拇_切意思。 

             g.為什么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么?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舍。 

             ②品味語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著進行賞析。 

             7、參考: 

             ◆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8、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9、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么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饋:

                          

           

          10、 《論語》十則

             一、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F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2、板書課題。 

             3、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4、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粑崛杖∥嵘怼!魷毓识隆魧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粽d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粢娰t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糁砂刂蟮蛞!羝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5、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6、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2、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5、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漠語

          [第二單元《理想》《短文兩則》《行道樹》《論語十則》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2.《論語十則》的文言現象

          3.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4.人教版《世說新語》兩則教案

          5.論語十則譯文及注釋

          6.論語十則的閱讀理解

          7.論語十則注釋翻譯

          8.論語十則的讀后感

          9.論語十則的閱讀練習題

          10.初中語文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久久精品久久toko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 |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