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葬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摯情的呼喚,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布時間:2017-11-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課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摯情的呼喚

          年級:高二()班學生姓名:學號:組名: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涵,領會真摯親情,體會詩歌以情動人的特點。

          2、領會詩歌“詩緣情而綺靡”的意義,學習詩歌的抒情藝術。

          3、體會詩歌語言特點,訓練語感,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

          過程和方法:反復誦讀,選講《也許》,以點帶面,引導學生領悟詩中抒發的真摯的親情,

          感知詩歌的抒情語言,學習詩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也許──葬歌》

          一、 預習

          1、回顧蘇軾的《江城子》感知內容大意。

          蘇詞表達夫妻難偕老之情,此時詞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另外,也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進行比較賞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2、將本詩與蘇軾的《江城子》對比閱讀,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卻不同。

          3、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號友山,家族排行家驊。后改名多,筆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進北京清華學校,為清華文學社成員。“五四”時期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赴美留學,1925年回國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并與徐志摩等在《晨報》主辦《詩鐫》。1928年參加新月社,與徐志摩等人編《新月》月刊和《詩》月刊。1946年7月15日發表《最后一次講演》,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主要作品有詩集《紅燭》《死水》及《聞一多選集》等。聞一多是我國現代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

          聞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論和創作全面發展的詩人,尤其在新格律詩的理論方面,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三美”主張,認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二、整體感知

          1926年秋,聞一多只身離開家鄉湖北浠水,到上海吳淞國立政治大學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兒立瑛即患重病。聞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鄉。但已經晚了,立瑛因病情嚴重,無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輕的父親心情異常悲痛,寫下了這首詩。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生者告別死者的哀傷,哀惋而不悲慘,真摯而不夸飾。詩人沒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靜地娓娓道來,看似無章,實則有法,像是輕描淡寫,實則激情內蘊,讀來令人黯然銷魂。

          愛女的早夭對詩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詩人沒有號啕慟哭,而是將深深的悲痛埋進詩里去了。父母對于子女的感情離不開一個“愛”字。小孩得病,晝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這是常有的現象。而這里的情況是,詩人借睡眠來安慰自己,愛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緣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詩歌構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詩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詩的框架也就建構在“哭累要睡”這一點上,以下所謂的“叫夜鷹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來。所以,這一“睡”字,可以說是全詩的詩眼,自上而下,一貫到底,使全詩的立意顯得十分清楚。

          正因為這“睡”字中暗藏和飽含著詩人對死者的安慰和愛撫,詩人特意為女兒制造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在第一節中連用了三個“不要”,第二節中連用了兩個“不許”,第三節中連用了兩個“也許”,第四節中連用了兩個“讓”字,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女兒能夠安然長眠,也都與詩人的愛撫之情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其實,安葬好愛女之后,詩人未必聽到夜鷹咳嗽,輕微號叫,那都是詩人的想象。但這一連串的想象卻非常重要。因為該詩副題雖標為“葬歌”,卻沒有直接寫墳墓,而是通過小草、青松、陽光、清風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鷹、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動物,從側面寫出了愛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靜的環境氣氛。

          這種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反照和折射出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因為那年頭,正是軍閥割據、內戰頻仍的時代,政治、社會極其昏暗腐敗,詩人對此十分憤慨,感到女兒雖然去世太早,但離開這個渾濁的人世,日夜與夜鷹、蝙蝠等為伴倒也罷了,在松蔭庇護下安睡,聽“蚯蚓翻泥”,聽小草的“根須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種美好的歸宿,總比聽那人世的咒罵聲要美妙一些。這當然只是詩人一時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見出詩人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同時也反襯了愛女心靈的純潔無瑕。

          三、問題探究

          1、詩的題目是一個副詞“也許”,為什么不直接用副標題“葬歌”?

          詩人明明知道愛女此次是永世長眠,但他不原意承認這個殘酷的事實。作為父親,他有著育兒常識,小孩生病哭鬧,常常哭著昏睡過去,所以,前兩個“也許”,他寧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緣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詩的構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這一點上,所以,這一“睡”字,可以說是全詩的關鍵詞,自上而下,一貫到底,使全詩的立意顯得十分清楚,女兒的離去對詩人來說是永遠地睡著了,用“也許”真切地表達父母對痛失骨肉的難以言傳的悲痛。

          2、詩人以怎樣的想象表達對亡女的感情?

          詩人特意為女兒制造了一個非常安靜的“睡眠”環境。表達了詩人對亡女深切的安慰和愛撫。詩人從兩個方面寫“睡眠”環境。

          一是要去除影響睡眠的不利因素。二是創造有利的睡眠環境,所以“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而松樹是常常種在墳墓前的樹木。同時他用一句詩也間接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控訴,“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種美好的歸宿。真切地表現身為人父對女兒血脈相連、難以割舍的悲哀與無奈。

          四、閱讀課本P19、20頁《詩的發現》

          五、課后自己閱讀理解《賀新郎》、《一個小農家的暮》、《秋歌》、《媽媽》,反得誦讀。

          這個單元的五首詩歌所抒發的都是真摯的親情。它們選擇了生活中不同的細節,或是分別,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時分的農家生活,或是獻詩,或是農家勞作,從不同側面抒發了詩人對所摯愛的人們的樸實情懷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詩在表達現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風格,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七、賞析語言,品味情感。

          1.“也許”一詞通常沒有實在的意義,如果刪掉一、三節中的“也許”,是否會影響表達的效果,為什么?(“也許”一詞可表達不愿相信的苦情,去掉則顯肯定、生硬)

          2.詩人選擇了哪些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什么選擇這些事物?

          “夜鷹”“蛙”“蝙蝠”“陽光”“清風”“松蔭”“蚯蚓”,秋天、墓地、亡女。(符合環境特點,營造童話意境,可見父愛的沉摯)

          3.這首詩在用詞、修辭方面都有巧妙之處,恰當地表達出詩人內在真情,結合詩歌語言加以具體分析。

          用詞方面,如“輕輕”“緩緩”等。(父親的憐愛、內心的沉痛)

          修辭方面,如擬人,“夜鷹不要咳嗽”“不許陽光撥你的眼簾”等。(童心稚拙,故作寬慰)

          八、自主研究,適當拓展。

          1.本詩作者悼念亡女,卻不呼天搶地,涕泗俱下,詩人心境究竟如何?

          此詩看是輕描淡寫,實則激情內蘊,寫出了詩人對痛失骨肉的難以言傳的悲痛

          2.將本詩與蘇軾的《江城子》對比閱讀,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卻不同。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詞表達夫妻難偕老之情,此時詞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另外,也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進行比較賞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劉芳

          [《也許──葬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摯情的呼喚,講學稿(教師版) 導學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1.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

          2.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3.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4.《談中國詩》導學案

          5.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6.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7.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8.愛情的詩歌散文

          9.高二物理第二單元檢測試題及答案

          10.中國現代精選簡短詩歌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看欧美十八禁网站 | 一区二区日本精品理论片 | 亚洲v欧洲v日韩v国产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日韩欧美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