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作文教學中,使用學生范文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范文其實就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可以從以下五方面開發利用這一資源:充分挖掘其激趣功能,讓學生范文成為每次作文的樣本,成為催生學生創造個性的引擎,成為閱讀對話的起點,成為教師教學和研究的依據和素材。
關鍵詞 范文 課程 資源
上初中時,作文講評課上,老師常常把我的作文當作范文在全班朗讀。這在當時,極大地激發了我濃厚的寫作興趣;也給其他同學留下深刻印象,作文中的“名言佳句”在多年以后同學聚會時,竟然還有人偶然提及。當了教師以后,我就如法炮制,飽含感情地朗讀著一屆屆學生的范文,居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當讀完一篇范文,往往會贏得一片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學生們對作文的恐懼感、厭惡感逐漸消失了,他們寫作的自信也慢慢樹立起來了。特別是那些范文的作者,更是倍受鼓舞,往往因此成為了文學愛好者,他們與我的感情也增進了一層,畢業后多年還與我書信往來。
由此可見,學生范文在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的確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以上所敘,就是對這一價值無意間發現利用的典型例證。只是以前很少有人對它進行理性地探討和研究,也很少有人對它予以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
從新課程視角看,學生范文其實就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傳統觀念以為,課程資源主要指教材、教學參考和教學輔導用書等,這種課程資源固然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如教材上的“定篇”,都是世界和民族的優秀的、經典的文化和文學作品,學習這些作品本身就是語文課程的目的之一),但是它內容單一,編選時圍繞知識能力考慮得多,而沒有關注到學生學習時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和方法過程等多個維度;加之課文內容靜止陳舊,缺乏時代氣息,都是些高高在上的大家之作,遠離學生生活和學習實際,因而讓學生敬而遠之。新課程資源觀主張課程資源的拓展和整合,并且認為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不只是教育機構和出版機構,還可以是學校、教師、家長、社會機構等,特別強調教師和學生在課程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是課程的創生和開發的過程”,“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范文,正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由學生自己生成的,可資下一個教學過程利用的鮮活的資源。它是學生自己創作的,因而是學生能力水平的體現;它是學生真實生活的體驗,是學生身邊成功的范例,因而并非高不可攀,更具有示范性和激勵效果。因此,學生范文是一種與傳統課程資源并存,而更鮮活生動的課程資源。
學生范文,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資源,大有挖掘利用的必要和潛力。
首先,讓其激趣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就要考慮到范文的利用,考慮到范文選擇的公平性,所選范文的原創性和代表性,這能使學生心服口服,強化范文的激趣功能。作文批改時,教師要粗覽全體學生的作文,不要漏掉一篇好作文,有多少好的選多少,沒有就不選。對初選的范文要精心批改,并與學生面談,以鑒別是否原創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見。最后慎重選出最具獨特性、創造性、代表性的范文。講評作文時,要尋求新途徑擴大范文的傳播范圍,增強范文的傳播效果。常言道“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作文講評也應遵循這一激勵性原則,對范文進行大張旗鼓地宣揚,而對作文中的傾向性問題則只須點到為止。可以以聲音媒體去傳播,如讓作者自己或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或教師在全班讀,無論誰讀,都應盡可能讀得聲情并茂,讀出效果。還可以在全校升旗儀式上演講,在詩文朗誦會上朗誦,在校廣播室播出。還可以用書面文字傳播,如在專欄、板報、文學社刊上發表,甚至推薦在報刊上發表。最后,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在電腦上打印,以電子郵件投遞,或作為“博客”的內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又推動了多種課外興趣活動,鍛煉了學生多種能力。
其次,讓范文成為每次作文寫法的具體詮釋和活生生的樣本。作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種能力,確實有個借鑒、模仿、創造的過程,因此作文教學最忌諱脫離實際,空講寫作方法,而應該以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為實例來讓學生揣摩、模仿,進而啟發學生去創造。閱讀教材中的選文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很好的便利,它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學生范文有點像教材中的“例文”和“樣本”,但不同的是它比教材中的“例文”和“樣本”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水平上都更切近學生,是寫作困難學生登上“例文”“樣本”的階梯,因此更便于學生模仿。作文前集中指導時,讀一篇上屆學生的范文,以拋磚引玉,或作文后講評時讀一篇本次范文作為樣本,遠勝過講許多寫作方法和寫作要求之類的空話。講評時可以把范文打印出來,分發給全班學生,讓每位學生對照自己作文,圍繞該次作文訓練重點寫出心得和看法,在全班討論。最后集體修改范文,形成這類作文的一般套路和規格,讓學生寫作有例可依。
第三,讓范文成為催生學生創造個性的引擎。大凡范文往往都有它的獨特性,這不僅僅體現在立意、選材、構思和語言上,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作者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探索生活的策略,蘊含著極其可貴的創造個性的萌芽。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它,發掘它,弘揚它,彰顯它,讓作者創造個性得到張揚,讓聽者受到求異思維的啟發。為了凸顯這一點,教師可有意識選擇幾篇內容寫法迥然不同,各有千秋的文章在全班對比朗讀,并且讓全班學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點評,引導學生從求同模仿走向求異創造。
第四,讓學生范文成為閱讀對話的起點。目前的閱讀教學遠離學生生活,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對課文的講解,缺乏自己個性化體驗,效果可想而知。而學生范文,作為學生真實生活體驗的結果,教師若能引導他們適當地與閱讀文本相聯系,從自己個性化體驗出發與作者對話,必然能讀得主動、有趣、獨到、深入。例如,在進行某篇課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有意識引導學生調動起讀過的有關范文或自己作文中的類似的生活體驗,與文本作者商討,研究,對課文內容進行加工生成,從而自我建構,達到個性化鑒賞評價,甄別吸收的目的。
第五,讓學生范文成為教師教學和研究的依據和素材。把歷屆學生的范文積累起來,裝訂成冊,就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與多年的作文批改記錄結合,既可用于今后作文教學的指導,又可作為教師研究特定學段學生寫作水平、思維特點、心理特征等的第一手材料,可謂一舉兩得。
學生范文是語文教師必須做的工作--作文批改--的副產品,既經濟易得,又鮮活實用,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養成一種積累的好習慣即可。學生范文確實是一種很好的課程資源。
王國強
[學生范文--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相關文章:
1.鮮活的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