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
呂叔湘先生說:中學生每學期要讀80-100萬字的書(含課本),而課本中有20萬字左右字,也就是說中學生的大部分閱讀量要從課外獲得。
但是現在高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既濫又雜,本人對高一新生曾作過一書面調查。在課外閱讀的范圍上,你喜歡讀的小說:外國小說、中國古典小說、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港臺言情類及武俠類、其他……。
(對此我設計了一份調查表格,調查結果令人失望。)
中國古代名著 現代文學名著 西歐文學名著 其他文學
在讀過的小說后的空格里打“√” 紅樓夢 女神 哈姆雷特
水滸 家 堂吉可德
三國演義 圍城 巴黎圣母院
西游記 子夜 復活
然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沒有讀過除課文以外的外國小說。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也只是在影視中了解一些,完整地讀完一部的都少得很,而看得最多的卻是“武俠”和“言情”小說。
因此真正讓課外閱讀發揮其開拓學生視野、積累生活常識、豐富經驗、獲取大量詞匯、培養語感、模仿寫作,從而開啟智力,進行創造思維等作用,關鍵在于教師的“導”。
從課內導向課外
課內的語文篇目就應該是集古今中外、科技、時事、文學等多方面的典型篇章。教師應由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培養上,更要從課內基本篇目的學習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課外空間。如教學《雨中登泰山》就涉及到杜甫的《望岳》,學習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就涉及到杜甫的《夔州歌》《詠懷古跡》,許多課文甚至說明文都會涉及到古代的詩歌。讓學生來一個古詩摘抄,到期中期末讓學生來幾次古詩朗誦比賽,其效果也較好。平時課前5分鐘演講就有學生來背誦古詩,以及分析其中的名句;也有同學將名詩名句推薦給同學們欣賞。又如從唐宋散文的學習中,讓學生選幾篇《古文觀止》中唐宋同一作家的作品,既可以培養學生古文誦讀的語感,又可以讓學生品味我國古代優秀散文的寫作技巧和立意。更重要的是要在課內篇目的教學中培養學習感受美的能力,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在課本的篇目中感受到那種語言的美、情感的美、意境的美,才能觸發學生由課內自覺地尋找課外讀物的美。
從激發興趣導向鑒賞能力的提高
語文閱讀的興趣需要引發和培養,而課內的許多篇章就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園圃。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其深遠的文化歷史,有目的地讓學生了我國的古代文學史和現當代文學史,能激發學生了解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學的興趣,如遠古的神話傳說、唐宋的詩詞、明清的小說。讓學生從大禹治水、女媧補天領略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從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到杜甫《三吏》《三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從蒲松齡的狐仙鬼友到老殘的游歷江湖;等等。記得有一次講小說單元的基礎知識,提到“人物與環境”其中點到《紅樓夢》與《水滸》,我讓學生(高二)談談〈〈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看過〈〈紅樓夢〉〉的學生發言很積極,并大膽而幼稚地提出賈寶玉不應該愛林黛玉,而應該愛薛寶釵…… 我只能改變計劃給他們分析了這三個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肯定了寶黛的叛逆性格和〈〈紅樓夢〉〉的主題。結果在許多學生的周記里都反映出他們對〈〈紅樓夢〉〉這一名著的閱讀興趣。這樣,就使學生有一種在門外看雜技,心癢難撓的好奇和 興趣。促使他們在課外借閱此類文學作品。
又如對《紅樓夢》中賈寶玉的評價(課內有節選),有同學就提出作為時代的要求,賈寶玉與當時封建社會國家、父母的要求相去太遠,確是“于國于家無望”的“不肖子孫”。但從現代社會的父母希望來看,現在的家長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讀好書考上學校,光宗耀祖嗎?對此其他同學也提出考上學校與賈寶玉那個時代的考上舉人狀元應該有區別,對社會的貢獻,為人民服務等,都有本質上的區別。通過分析、辯論對作品主人公反封建的思想意識的認識也深刻得多了。
另外,在寫作知識上同學對再現人物的描寫方法上也進行了討論。有人對劉姥姥的形象進行了分析,有人對劉姥姥說了“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所引發的那一場“笑”提出了分析,認為作者把人物的個性通過那一場“笑”寫得淋漓盡致。更有人大膽地提出了《紅樓夢》中的戀愛觀,也由此引發同學對賈寶玉愛情觀的討論。
但此中教師必須做到幾點:一、讓學生有時間閱讀。校圖書室也必須保證有學生借閱的書籍。二、在時間保證的前提下教師也必須作一二次專題性講座,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三、有計劃地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在交流、辯論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總之,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去閱讀并加以討論分析,可以提高同學們的鑒賞能力。
從“讀”“思”導向“講”“寫”
課外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回到學生的能力的提高。
學生可以先從基礎的訓練討論中的“講”入手。講可以多講、少講,即使不講的同學也可以聽別人“講”而得到啟發。講上一兩句,乃至可以介紹好書、好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把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共同討論。
“寫”重在語言積累,鞏固閱讀成果,將閱讀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寫下來進行交流。
有一男生看了一些小小說,又聯系自己看到的農村分家現實寫下了這樣一篇小小說。
家
灰蒙蒙的天忽地下起了濛濛細雨,屋外仍有三個孩子在玩著“積木”。
“我這個 最大,我給茵子住,茵子最小。”
“我這個最美,我給二哥住。”茵子小聲地說。
“我這個最舒服,我給大哥住。”二哥也跟著說。
“ 這樣你一個我一個太多了,不如大家同住一個。”茵子建議道。
于是,他們把原來的拆了,又開始“造”大房屋。他們忘記了天還在下雨。
“乒乓!”三人都奇怪地抬起頭來,都不知發生了什么事。老大膽子最大,輕輕地跑到門邊,偷偷地去聽……
不久,他回來了,小聲地說:“爸爸、二叔、三叔在鬧分家,吵起來了……”
“哇……”茵子哭了起來。
“別哭。”老大命令似地說,“他們分家,我們造家。”
于是,他們在雨中繼續“造”家。
如一女生在今年成人高考的作文中(春風又度玉門關)寫道“假如季陵猶在(季陵,王之渙字)他的羌笛也不會吹出哀怨之聲,因為玉門關外現已處處春風。”
有本雜志的封面語說得好:“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確是一門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外之課。
[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 提高農村學生語文素質(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4.教師讀書提高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