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十中 尹瑞文
2000年十月八日,我開了一節(jié)公開課,上《祝福》。由于之前實習生已經上了三個課時, 學生對文章的主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已有了基本認識,所以我設想能在“點”上有所突破,這就是小說中的“雪”。 有關“雪”的描寫,《祝福》中共現(xiàn)過四次: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魯鎮(zhèn)時寫的“天色愈陰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 第二次描寫是在作者聽聞祥林嫂死訊后,深夜神傷“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覺得沉寂。” 祝福前夕,柳媽尋祥林嫂開心時,文中插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一句,這是第三次,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結尾,“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爆竹聲聯(lián)綿不斷...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zhèn)。” 本堂課的目標的是通過對“雪”這一意象的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悲劇主題,進一步把握人物的悲劇形象。 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文中第一處有關雪的描寫刪去之后對文章有何影響? 2、第三處“微雪點點的下來了”一句可否與第一處寫雪的句子互換? 3、第二處有關雪的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 4、古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清遠意境,今有毛澤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大氣,本文中的“雪”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同樣寫雪,為什么讀者的感受相差如此之遠? 學生思考之后,回答踴躍,歸納如下:第一處雪不能刪,因為作者通過對雪的描寫,著力寫其大而亂,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魯鎮(zhèn)忙亂的氣氛;第三處雪不能與第一處交換,因為“微雪點點下來了”一句其實是暗示著下文柳媽的話即將帶給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陰影,起到暗示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與第一處雪的作用不一樣。 第二處雪的描寫意在襯托當時我孤寂悲憤的心情;同樣寫雪,傳達給讀者的感受卻不同,是由作者特定的感情差異引起。 教師補充:小說中的景物帶給讀者的感受差異如此之大,除了人物感情因素外,還受作品主題制約,本文的悲劇主題決定作者筆下的雪必然是蕭瑟悲涼的,文中有關雪的描寫給全文抹上濃烈的悲劇色彩,也在讀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劇陰影,從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劇主題。我們無法想象如果作者把小說的環(huán)境安排在草長鶯飛、萬物蔥蘢的春天或炎熱似火的盛夏,會是怎樣的景象。還有作者選擇“雪”這一意象作為祥林嫂悲劇形象的參照而不是北風冰霜,其中也滲透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雪“在我們的文化中,歷來是悲劇的代表詞,《竇娥冤》中夏日飛雪,《白毛女》之雪,《妻妾成群》之雪甚至外國小說《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雪無不如此,正因這樣,《祝福》在“雪”上不惜筆墨,大肆渲染也就不足為奇了。文中的雪時大時小,伴隨作者的感情起伏,小說結束時最后一次寫雪,著力寫雪的大而猛,這是作者對亡靈的最沉重的哀悼,將其最大的哀痛顯示于讀者面前,這種感情與祝福時家家戶戶的歡樂喜慶如此格格不入,帶給讀者強烈的藝術震憾,而祥林嫂的死正如這些漫天飛舞不知相落何方的雪花,紛紛灑灑,飄飄揚揚,卻絲毫不能引起沉浸在幸福中的人們的注意,她的死正如《紅樓夢》結尾描述的“...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師:現(xiàn)在給大家三個題目,《祝福中的雪》《雪中的祝福》《祝福》,哪個最適合作為本文題目? 板書: 雪的作用--渲染烘托氣氛,暗示情節(jié)發(fā)展 決定因素--人物特定感情,作品主題決定 評課: A老師:一堂就講這么一點東西,效率在哪里? B老師:熱鬧有余,落實不足。 c老師:最后一個問題毫無意義。 D老師:在這篇文章里講雪,不妥,放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再講不遲。 嗚呼...
[我上《祝福》之雪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驚弓之鳥教案
4.好雪片片教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